第185章 天經地義

“雖與太妃素未謀面,卻神交已久。遙想當年,二八之華,十月懷胎,一朝分娩。一家三口雖不敢稱豐衣足食,卻也衣食無憂,其樂融融。奈何先夫早亡,剩我孤兒寡母,慘淡度日。解瀆十裏,地窄民寡。豐年尚可足食,奈何連年水患,鄉民流徙他鄉,可憐我母子,困守舊宅,整日轆轆饑腸,常分食一杯菜羹。宏兒聰慧至孝,貴為漢室嫡宗,卻整日為三餐所愁。天可憐見。一朝登基,貴為天子。然,往日種種,歷歷在目。終不敢忘。常言,母子連心。想來,太妃亦如我這般著想。

今漢自先帝以來,災異頻生。我兒初親朝政,便遇黃巾大亂。今百廢待興,忠臣志士,當齊心勠力,共赴國難。薊王乃漢室宗親,天縱英才。輔佐我兒,中興炎漢。指日可待。

先賢曾言:‘下不倍(背)上,臣不殺君,賤不逾貴,少不淩長,遠不間親,新不間舊,小不加大,淫不破義。凡此八者,禮之經也。’又曰:‘夫禮,天之經也,地之義也,民之行也。’

既天經地義,當順應而行。今董氏有女,相者曾言‘後必大貴’。與薊王正是良配。還望太妃體恤,盼兩家結秦晉之好。”

聽左國令士異,朗聲誦讀。

簾後,母親不置可否:“諸君以為如何?”

“回稟太妃,董氏貴女,還是童子。需十余年方能落落初成。永樂董太後,非為結親,而為結盟也。”左國相崔鈞起身奏對。

“臣以為。此舉,亦為權衡之策。”薊都尹婁圭一語中的:“竇太後與何皇後,先後結親我主,貴為大漢三宮之一,永樂宮自也不甘人後。”

右丞耿雍乃少年好友,深知薊王秉性:“主公當世雄主,千金一諾。若訂立婚約,自不會輕易毀約。以十年長約,結二家之盟。乃為董氏外戚長遠計。”

“諸君言之有理。”太妃又問:“當如何作答。”

群臣皆看向簾後王妃公孫氏。薊王後宮添人進口,作為正宮王妃,當一言九鼎。

公孫氏言道:“王上曾言,添人添箸。如今家大業大,又豈差董女一人。”

“王妃明見。”群臣下拜。

王太妃輕輕頷首,卻語透深意:“永樂太後為董氏一門長遠計,結十年之約。‘日月逝矣,歲不我與’。諸君奮起,十年再看。”

“臣等,遵命。”百官附和。

數日後,薊王再入宮。登雲台殿,覲見竇太後。

“臣,劉備。拜見太後。”

“免禮,賜座。”竇太後自簾後言道。

劉備上呈禮單,便有一老內官,鶴發童顏,近前接過。

忽覺面熟。劉備擡頭細看,不由一愣:“程大人。”

“正是老奴。”程璜笑不露齒:“王上別來無恙乎?”

“一切如故。老大人安否?”劉備笑問。

“尚可一用。”短短數語,毫不遲疑。程璜將禮單,轉呈簾內。

竇太後接過,柔聲問道:“涼州苦寒之地,一去經年,王上一切可好。”

“回稟太後,隴右寒而不苦。臣頂風冒雪,卻甘之如飴。能為我大漢牧守一方,乃平生所願。”劉備答曰。

“王上赤膽忠心,令朕欽佩不已。孤家寡人,別無他物。唯一牽念,便系於王上一身。”竇太後言語,頗為動情。

劉備旋即醒悟:“英姐姐,少時來投,獨居高閣,清心脫俗。寒暑易節,與臣並肩。俯瞰樓桑,一磚一瓦,世事變遷。今結為夫妻,當珍之惜之。太後足可放心。”

“王上乃長情之人。千金易得,情義無價。能得王上垂愛,竇氏一門感激不盡。”竇太後又道。

“此乃臣義不容辭,分內之事。”劉備再拜:“聞陛下重修永安宮,為太後寢宮。臣亦多欣喜。宮內所需,臣已命人加緊制備,待太後壽辰,當可齊備。”

“王上有心了。”竇太後道謝:“延熹八年,懵懵懂懂,及笄之年,入宮為後。眨眼已過一十九載。今漢太後之中,算是長壽。早已看淡生死。了此殘生,若能為炎漢國祚,略盡綿薄之力。亦足可含笑九泉。”

“太後如日正中,春秋鼎盛。當長命百歲,何談九泉?”劉備對曰。

“長命百歲……”竇太後雖言止,卻意無盡。

長樂少府程璜尋機進言:“正如王上所言,太後今不過三十有四。論福壽綿長,再有十九年,易耳。”

竇太後這才回神:“王上但有所需,盡管言來。孤家寡人,又何惜此身。”

“臣,遵命。”劉備告退。

竇太後言道:“程常侍,替朕送行。”

“老奴領命。”程璜恭送劉備出殿。

夏去秋來,暖陽偏懸。

居高遠眺,洛陽城氣象萬千。見劉備聳立台上,舉目四望。程璜亦含笑靜立,不置一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