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2章(第2/3頁)

天還在下雨,隨著時間流逝,雨聲不僅沒有停歇的跡象,反而變得更加清晰可聞了。

大雨會給密林帶來立竿見影的變化。

首先,泥土會更加潮濕,求生者將花費更多力氣去保持平衡和跋涉;其次,在一些水道中會發生山洪,給營地帶去滅頂之災。

“過分幹燥不行,過分潮濕也不行。”詹妮弗邊走邊說,“在撒哈拉大沙漠汗剛流出來就被會被烤幹,現在我是覺得自己好像在做桑拿。”

胸悶氣短,煩躁不安。

這具身體的確需要適應適應這種極端環境,等完全適應之後再像土著居民一樣生存,或許會事半功倍。上一輪她花了很長時間才適應幹熱,現在又要花時間去適應濕熱......

奇怪的是她每落下一步都覺得更加熟悉,仿佛裏意識層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肉體。

***

高地距離繩降點約莫有三四百米。

詹妮弗在到達之後就開始觀察地形,尋找適合作為營地的平坦區域。

亞馬遜雨林每平方英裏都生長著超過70000種植物,這些灌木和喬木大多沒有合適的名稱,有的甚至在科學上都沒有記載,她只能憑感覺尋找合適的木料,比如說輕木。

輕木,也叫巴沙木,是絕佳的資源。它們易於砍伐,質地極輕,結構也非常牢固,用來造木筏是上上之選,一些國家也用它來制作軟木塞。詹妮弗已經找到兩棵並行的大樹,現在就準備用輕木來制作吊床。

幾乎每個求生專家在叢林環境都會提到吊床。

沒多少人能在雨林生火,沒有火堆,人直接躺在地面上會失去很多熱量,潮濕環境尤甚。除了寒冷,地表還潛伏著毒蟲和蛇類,詹妮弗走過來時就看到枯葉底下有一只龐大的蠍子,想一想如果在她睡著時這東西爬過來會怎麽樣吧。

吊床是唯一選擇,問題在於——

沒有利器。

砍樹總需要斧頭吧,沒有斧頭,至少得有把戶外刀,砍輕木的話有把小刀都行,然而這些都沒有。留給詹妮弗的只有一個糟糕透頂的選擇,石頭。

用石頭自制刀具並不難,只需要把兩塊石頭以合適的角度對撞,薄片切口處就可以當做刀鋒使用。這種原始切割工具用來割樹皮、處死獵物都很不錯,但用來伐木就顯得欠缺。

斧頭和刀都是用揮動的力量來施加壓力,石片卻需要用手掌。

詹妮弗只砍倒一棵樹就被石塊磨得起了皮。

她搖搖頭,索性先割斷幾根較細較短的藤條,找到一根較粗的樹枝,用石片在樹枝上部切開一道細縫,豎著插入,再用藤條把石片系緊。

這樣一來就有了一把簡易石斧,用力適度的話至少能撐幾下。

憑借無比簡陋的設備,詹妮弗花了大半天才準備好所有要用到的材料,分別是:十余根拳頭粗細的輕木木樁、一大捆結實的樹藤、棕櫚葉若幹。

制作實木吊床的過程比籌備材料要快得多。

先用簡易石斧在兩棵基地樹幹背面劈出凹陷。這對基地樹的要求很高,它們必須足夠壯實、足夠堅固,否則就無法承擔實木吊床的重量。只劈開背面的樹皮保證人離開後樹仍然能存活,否則沿著樹幹劈一圈會是更穩妥的做法。

在劈開凹陷後就可以開始制作吊床本身。

實木吊床差不多是個“日”字型,結構主幹要用到五根木樁。為了確保結構牢固,詹妮弗在木樁連接處都用石斧劈掉了一小塊,仿照榫卯把它們嵌在一起。

做完架構後緊接著就是鋪設床體。

這一步和上一步類似,同樣用下嵌的方式把木樁並排固定在主幹上。這些木樁被“日”字結構的三個橫档架住,不會在睡到一半時忽然折斷。

“日”字結構中所有連接處都必須用藤條捆緊,連接在四個角落上的是兩根長藤條的兩端,它們的中間部分繞著基地樹旋轉數圈,相當於把吊床吊著穩定在了半空。

床體做完後,詹妮弗又在基地樹更高處的兩個側面砍下凹痕,橫著捆上兩根高低錯落的長木樁,用藤條系緊。因為要住三天,她幹脆直接把棕櫚葉編織起來,一部分放在頂上擋雨,一部分墊在身下當做床墊。

整個吊床完成後,詹妮弗左右看了看,滿意地點點頭。

“現在我們有地方住了。”她說,“棕櫚葉是斜著的,它們可以把雨水直接排到地上。當然我也可以用葉片編織籃筐收集淡水,不過很難說這些水經過多少植物才落到地面,如果沒法煮開的話不推薦飲用。”

此時此刻已經接近黃昏,一天就在忙忙碌碌中過去。

眼見屏幕上的其他選手還在跋涉,觀眾們忍不住發出了靈魂拷問。

【行吧,我就知道珍妮又要開始度假了,本質就是會享受。】

【我能說什麽?我還能說什麽?這避難所對荒野來說也太豪華了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