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1章(第2/4頁)

退一步說,就算人家要偷配方……

細棉紗布包縫得再死,那不一樣可以用剪子剪開的?

也因此,趙桂枝就建議細棉紗布包這一項可以外包出去,讓大房那頭幫著做,不要縫死,而是縫一條帶子。到時候,把切碎的佐料都裝到袋子裏,然後把棉線帶子紮嚴實就可以了。

大房那頭倒是接了這個活兒,畢竟賣冬瓜糖的活兒多半是由半大小子們在做,女人們待在家裏一面忙活年關的事兒,一面就抽空縫這細棉紗布包。

於是,趙桂枝把“祖傳秘方”教給妯娌的事情,也就沒能瞞住大房那頭。畢竟,薛氏嫁到江家都有七八年光景了,以前咋沒見她露這一手呢?

得了消息的江大伯娘那叫一個後悔啊,連帶大堂嫂也是後悔萬分,只恨不得當初在河裏救了趙桂枝的人是他們大房的。尤其是大堂嫂,左右算了一下,覺得趙桂枝年歲也不大啊,也就是比她家豐收大了三歲罷了,這女大三抱金磚,老話是真沒說錯啊!

江大伯娘則是又後悔又覺得趙桂枝太沒腦子。

這別家的祖傳秘方是傳男不傳女,傳媳不傳女,生怕親閨女帶著方子嫁了人,往後這祖傳秘方就不再是自家獨有的了。哪怕真有那疼閨女的人家,便是教了閨女,那也是千叮嚀萬囑咐,讓藏著掖著,萬萬不能漏給外人。

她趙桂枝倒是好,教給了自己的妯娌。

那可是妯娌啊!

……

大伯娘是想起一回心痛一回,這會兒就感覺多看趙桂枝一眼,心裏頭就感受得很。她索性不管趙桂枝了,只對幼娘說:“你這孩子也多長點兒心,老大不小了,針線活兒可得練起來了!”

幼娘當然知道大伯娘這話是什麽意思,當下就紅了臉,喏喏應了一聲。

趙桂枝也聽懂了,可正因為聽懂了她才驚訝:“幼娘才多大啊!翻過年虛歲也才十一歲呢!”

“是啊,她都十一歲了。”大伯娘感概一聲,“女大不中留,留來留去留成仇,是該叫你娘相看起來了。“

幼娘是真的被這話給羞到了,捂著臉跑到了江二郎身邊,躲他身後不跟大伯娘說話了。

趙桂枝陷入了沉默之中。

她在回憶上輩子她小姨是怎麽應對催婚的?哦不,確切的說,那就不叫應對,那叫怒懟。

考慮到大伯娘確實沒什麽惡意,趙桂枝緩了緩語氣,關切的問道:“大伯娘啊,豐收也老大不小了,我記得從我剛進門那會兒,大堂嫂就在幫著相看親事了,這如今又一年過去了……唉,大伯娘啊,不是我說你,豐收跟咱們家的三郎可不同,三郎是小兒子,豐收你的大孫子。你想想,長子長孫的婚事是不是應該比小的更上心?”

大伯娘一點兒也沒意識到趙桂枝的“險惡用心”,她分外配合的點頭:“對對,想當初我給我大兒子說親事時,那是從他十歲就開始忙活的,哪兒像你大堂嫂,磨磨唧唧的,一點兒也不上心。豐收啊,他都十六歲了!!”

這話說的,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他六十了呢……

趙桂枝一面在心裏吐槽,一面火上澆油:“對呀,他都十六歲了,再不娶媳婦兒可就晚了!這要是再磨磨唧唧的,等說了親還要定親,回頭再擇日子成親,這得等到啥時候呢?”

“是這個理!”

方才大伯娘說幼娘的時候,好歹還照顧著小姑娘臉皮薄,刻意壓低聲音說的。可再談豐收親事的時候,她倆都沒有那個自覺,這一嚷嚷,沒把豐收嚇懵,倒是先把大堂嫂給招來了。

大堂嫂才是親娘啊!

她急得跟什麽似的:“我哪兒不上心了?我恨不得明個兒就叫他成親!”

基本上,大堂嫂一湊過來,這裏就不用趙桂枝再說啥了。大堂嫂和大伯娘這對婆媳倆,原就特別能叨叨,倆人湊在一塊兒,說的又是自家的大事兒。那簡直就是你一言我一語,說得豐收差點兒原地自閉。

趙桂枝宣布功成身退。

江二郎用一言難盡的眼神看著自家媳婦兒,小聲的道:“知道你護著妹子,倒也不用這麽誇張。”

“小姑娘家家的臉皮薄,再說咱們好不容易出來逛個廟會,可不能鬧得幼娘不高興。”趙桂枝一臉的理所當然,她才不會說是聯想到了上輩子的自己和小姨。

被催婚的痛苦,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。

於是,可憐的豐收就被祭天了。

他只恨不得今天沒跟著一起來!

然而,家裏還要在廟會上擺攤,他就是那個特地派來幹活的倒黴蛋!

有了這麽個小插曲,等到了廟會上,豐收火速的跟三房這邊的人分開了。他們要擺攤賣糖,就不耽擱三房的叔叔嬸嬸和姑姑逛廟會了。

江二郎知曉這倒黴侄兒的想法,索性就帶著媳婦兒和妹子往旁邊逛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