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三章、大喜之訊(第2/2頁)

“你在何處見到張師?”趙和問道。

“原來波斯境內的亞歷山大城……”小普林尼說道。

趙和知道波斯境內有數座亞歷山大城,畢竟這些泰西君王有以自己的名字為城池命名的習慣。無論是哪一座亞歷山大城,都證明張衡距離火妖已經非常近了。張衡雖然曾是大秦第一流的劍客,哪怕現在他的劍技依然老辣,但畢竟已經是年近九旬的老人,他這樣親身涉險,實在讓趙和心中不安。

但除了不安,趙和也沒有別的辦法,這個民族自古便是如此,那些閃爍於這個民族星穹之上的群星們,哪一位不是老而彌堅的?便是不說張衡,眼前的氾、袁,其實也都年過六旬,他們不仍然在田隴阡陌之間奔波麽?

而且依著這二位的性子,哪怕他們也如同張衡那般年過八旬、九旬,他們也一樣會繼續在田間地頭,即便他們臥於病榻,關心的只怕仍然是田地之中的那些事情。

趙和正想著氾、袁二人,那二老身邊,突然歡呼起來。

他擡頭看去,卻是二老身前田畝中的水稻已經盡數收割了。

水稻收割之後,緊接著便是脫粒。事實上在他們收割的過程之中,由墨家弟子發明的名為“谷車”的脫粒機械便在一刻不停地運轉,兩名農夫將收割好的水稻塞入這谷車之中,腳下不停踩動踏板,由彎臂帶動谷車中的轉輪飛快轉動,而釘在轉輪之上的鐵線將稻粒一一刮落,再由農夫裝袋、稱重。所以歡呼聲片刻之後,這一畝的稻田產量便已經報到了趙和面前。

“護國公,每畝六石!”侍從急忙來向趙和報喜。

大秦的畝制、石制與此前頗為不同,不過此前,以稷、粟為主要作物的中原地區,畝產約是四石,仁皇帝以來重視南方的開墾,南方的熟水稻田,細耕細作弄得好的,畝產可以達到六石,故此南方才能夠供給大秦糧食,成為又一個經濟重心之地。如今氾、袁二人將南方的水稻引入關中,經過改良稻種與耕作技藝之後,畝產與南方的熟田相當,這不能不說是一大喜訊。便是趙和,此時也臉露喜色:“果真如此?”

“果真,雖然曬幹之後會減去不少份量,但可以肯定兩件事情,一是關中之地亦可種一季水稻,二是水稻優選良種之路果然可行!”氾勝之道。

旁邊的袁良輔也憨厚地笑了笑,只是點頭,卻沒有說一句話。他原本不擅言辭,主要精力全在水稻之上,此前迫於生計不得不勞形於案牘之間,也就是趙和入稷下之後,他才得逞平生之志。

趙和忍不住撫掌大笑起來。

這當真是一個好消息,在趙和看來,這甚至比小普林尼帶來綠芒的弱點還要好。

笑畢之後,趙和環視周圍,忍不住冷嘲熱諷:“一年之前我欲改革太學,拜氾公、袁公為太學博士,結果太學裏的那幫老先生們紛紛以為不可,說此二位既無文章,又無出身,若欲為太學博士,需經科舉之後再經歷練,方可稱職……笑話,這二位以大地為紙,以血汗為墨,以豐收為文章,以民生為出身,區區太學學士,何足以譽之!我欲在中樞別立尚書學士,太學學士不過是於太學之中尋章摘句罷了,尚書學士為六部九卿與我顧問咨詢,位同於二千石,氾、袁二公便列名於首批尚書學士之中!”

周圍眾人神態各異,氾、袁自是喜出望外,而旁人則是或羨或妒,不一而足。

須知自趙和稟政以來,大刀闊斧推行改革,各種措施層出不窮。朝堂各級官吏,從最初的被動接受,到現在主動參與,甚至開始學會以改革對改革,象太學和國子監,便是借趙和力行的科舉旗號,反對趙和往太學中塞人,從而達到限制各種非顯學在太學中傳播的目的。趙和對這陽奉陰違之行早就心懷不滿,此時借著氾、袁二公之事,乘機另立尚書學士,而且將尚書學士的地位提到了相當於各郡郡守一個級別,想來消息傳出之後,太學與國子監中的那些人必然痛心疾首,又要哭哭啼啼一場了。

但是,幾個酸腐爛臭之輩嘵嘵喏喏,誰會在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