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章、拖以待變

時光匆匆而過,轉眼之間,已是道統三年夏至。

砰!

一聲脆響之後,地面上又多了一堆碎瓷。

九江郡潯陽城外匡廬之上大秦行在,這座才建成不到半年的宮殿正殿之中,所有的宮女侍者都噤若寒蟬,看著自稱天子的嬴祝在那裏發泄怒氣。

就在前日,嬴祝的一位寵妾就因為受其怒火牽連,被嬴祝親手以白綾縊死。

始皇帝之時,九江郡地域廣大,所轄面積幾乎相當於半個故楚國。但後來連續拆分,先後變成了數郡,到如今面積只有原先的三分之一不到,治所也從壽春移到了潯陽。倒是人口,隨著這兩百年的發展,比之當年多了十倍。因此,嬴祝在舉兵之後,立刻就奪取了九江郡,並將此視為自己的根基之地。

九江郡的富饒也確實回報了他,他招募了一支足有十萬人的部隊——這還是在數次戰鬥失利受損的情形下,仍然能夠保持的兵力。他建起了位於潯陽的行宮與匡廬的行在——因為此地風景絕美氣候宜人,故此有人稱這行在為“美廬”,這也在了他夏日避暑之所。

只不過住入這美廬之後,他的氣運似乎也到了極致,接下來就是連綿不絕的壞消息。

去年破壞科舉之事失敗,這是他意料之中的事情,畢竟他再無能也不會將希望完全寄托在幾個文士書生身上,他只不過借此機會大肆攻訐北方的僭主,同時也在南方弄了一場科舉罷了——當然,這場科舉考的內容是妥協的結果,以儒家為主,在錄取之時還特別參考了穎川陳氏帶來的九品官人制,即所有的考生都按照出身世系定品,依據各自品秩不同進行加分,比如上上品出身者在科舉判分之時,只要上榜,名次必然靠前,而下下品者哪怕上榜,名次也只能排在未尾。事實上,嬴祝的第一次科舉一共有五百人上榜,比起趙和多錄用二百人,但這五百人中,出身上三品者占據三百人,中三品者占據一百五十人,而下三品者只有五十人。

無論如何,嬴祝這也算是向改革邁出了一步,他覺得自己這套辦法,既可以吸納人才,又可以安撫世家,算得上兩全其美了。但世上之事,想要兩全其美者,多是兩不討好、兩頭受氣。在公布結果之後,上三品者不滿,覺得他們與那些低門陋士同場參考,原本就是一種羞辱,中三品者不滿,覺得自己只有區區一百五十個名額實在寒磣,而下三品者更不滿,因為他們的五十個名額不僅少,其中還有一些間接落入到中三品手中。至於那些連品秩都沒有的寒門子弟,則是更為不滿……

然後錄取之後的後續,也出了問題。五百名“人才”,自然要選官、授官。下三品出身的且不必說,上三品出身的都希望能夠留在潯陽,留在嬴祝身邊,擔當那些升遷快、事務少、待遇高的官職;中三品者倒沒有這樣的奢望,但他們覺得以自己的出身能力,怎麽著也得到地方上擔任一兩千石的方位大員,主政一方;下三品者雖沒有提出如此要求,可既然中了科舉,起步至少就得給一個令、尉之類的地方實職吧。可是嬴祝地盤有限官職有限,這些有限的地盤與官位,還早就被九姓十一家的人占據,一時之間,哪裏騰得出這麽多的空位置安排他們?於是乎,無論是上三品中三品還是下三品,皆是對此不滿。而那些沒有品秩加分的寒門,其不滿就更不用提了。

在南方科舉結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,各方為此口誅筆伐,吵得不可開交。以至於連北邊的趙和都看不過去了,他親自在邸報上寫了一句對此的評論:一場鬧劇。

讓嬴祝煩躁的事情,遠不僅此一件。

他原本以為自己登高一呼,樹起嬴氏宗室、大秦正統的大旗之後,天下諸侯,定然紛紛響應,一個個來投靠他。但結果卻讓他極為失望,最初之時天下諸侯大多數還是觀望,但對他派去的使者都算客氣恭敬,可在曾燦突襲襄陽,將他北伐的勢頭止住之後,這些諸侯的態度立刻發生了根本變化,一個個將他派出的使者“禮送出境”,甚至幹脆捆了獻與鹹陽。就連他派往吳郡的使者,也是被他視為支柱的董伯予,也在吳郡吃了冷落,最後只能無功而返。原本他準備以軍勢脅迫吳郡,也因為襄陽城曾燦的威脅而不得不暫時中止。所以,他這個自稱正統的大秦皇帝,莫看宮殿行在什麽的都起來了,但實際上能夠發號施令的地方,還只是區區數郡之地罷了。

這可不是大秦初分天下三十六郡時的郡,如今他的數郡之地加起來,還沒有當初的九江郡大。

不過此時讓嬴祝憤怒的消息,並不是他治下之地又出了什麽問題,而是北方邸報上的一則消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