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6章 李二鳳穿完顏構5(第2/4頁)

眾人皆醉我獨醒。

萬萬沒想到老朱也有讀懂屈原的這一天。

唉。

李世民不理會唏噓不已的朱元璋,卻撿起另一份奏疏細看,神情微微一動,口中閱讀出聲:“陛下已登大寶,黎元有歸,社稷有主,已足以伐虜人之謀;而勤王禦營之師日集,兵勢漸盛。彼方謂吾素弱,未必能敵,正宜乘其怠而擊之……為今之計,莫若請車駕還京,罷三州巡幸之詔,乘二聖蒙塵未久、虜穴未固之際,親帥六軍,迤邐北渡。則天威所臨,將帥一心,士卒作氣,中原之地指期可復。”

“身份雖低微,卻有淩雲之志,言辭之間極具勇武之氣,亦不乏謀略!”

李世民拍案叫好,稱贊不已:“看他進言之中提及黃潛善、汪博彥等人,料想出身不高,不知朝局如何,只是言及對金作戰之事,倒很有些謀略,若朕所料不錯,該是個低階武官出身……”

他視線往奏疏最後一瞥,署名赫然是修武郎嶽飛。

李世民怔了一下,手執那份奏疏,向朱元璋道:“料想此人便是你所說的嶽武穆?”

朱元璋神色中少見的顯露出幾分敬嘆,隱約摻雜了些許悲憫:“純正不曲,書如其人。這是我當年身在大明時為他寫就的評語。”

李世民早聽他講過嶽武穆舊事,從“盡忠報國”到“撼山易,憾嶽家軍難”,再到十二道金牌與千古奇冤,亦是扼腕嘆息,甚為憫之。

嶽飛此前曾經在宗澤帳下效命,李綱與宗澤又彼此交好,此前李綱親去請康王入朝之時,便曾提及嶽飛之名。

現下李世民見了嶽飛上疏,便假做思慮之態,問左右道:“這個嶽飛,便是月前與宗將軍一道進軍開德府的勇士嗎?”

左右不意皇帝會忽的問起這樣一個小人物,面面相覷之後,自有人前去查證,不多時,迅速來稟:“正是。”

原先的歷史線上,嶽飛此時已經初露崢嶸,聽聞新帝繼位,有意南遷,言辭懇切書就數千字進言書敬上,結果等待他的只有冷冰冰的八個字——小臣越職,非所宜言,旋即便被削去官職,趕出軍營。

好在現下完顏構的殼子裏呆的是李世民,聽左右細細講了嶽飛此前諸事,方才提筆朱批,先允諾北上抗金之事,又提及他此次幾番戰役如何為之會更加省時省力。

嶽武穆固然是不世出之將才,然他李世民又豈是泛泛之輩?

批閱之後,李世民當即下令將奏疏發還回去,又下令加嶽飛為武功郎,命其在應天府中暫待,其後自有安排。

……

嶽飛此前曾在宗澤帳下聽事,後者對他頗為關照欣賞,現下既到應天府,必然須得前去拜會。

宗澤知曉他出身農家,無甚家資,當即便挽留他在府中贊住,嶽飛再三推辭,最終只得接受他的好意。

傍晚時分宗澤開始進晚飯,其子宗穎與嶽飛隨從在側,難免說起行宮中那位新君來。

“上天庇佑我大宋,官家天縱英明,膽氣豪邁,有太祖之風!”

宗澤贊不絕口,飲一口酒,又說起自己每日晨間的差事來:“昔年勾踐臥薪嘗膽,今朝官家不忘靖康之恥,有君如此,朝臣自當盡心竭力,助君殺敵,再無後顧之憂!”

嶽飛從前身在軍中,只聽聞過欽徽二帝行事如何,故而此前對於這位新君並不抱十分大的希冀,再聽聞民間瘋傳官家有意南遷,故而那奏疏洋洋灑灑數千言間,不免有激憤之語,現下聽宗澤如此言說,心中大覺懊惱不安。

用過飯後,宗澤父子先後離去,嶽飛心事重重往客苑去歇息,一夜輾轉未眠,清晨早早起身之後,卻有人往宗澤府上來尋他,將他此前上疏的文書送還。

嶽飛一時有些氣餒,難道這奏疏未曾到官家面前便被因言辭不敬被攔了下來,發還到自己手上?

他今年也不過二十五歲,不算是很年輕,但是政治上還是十分稚嫩青澀,深吸口氣,為難的皺起眉頭來。

奏疏展開,嶽飛不禁怔住,卻見奏疏後方空白處被人用朱筆密密麻麻書就千言,褒贊在先,指點在後,言辭懇切,頗為褒勉。

嶽飛愣了一刻鐘之久,臉慢慢漲紅了,一股熱流順著心肺遊走在肚腹之後,他幾乎是渾身顫抖著將那千字讀了一遍又一遍。

宗穎打這兒經過,見他跟丟了魂兒似的,紅著臉站在那兒不說話,心下頗覺奇怪,正待近前去問,卻見嶽飛忽的跪下身去,遙遙向行宮所在而拜,不禁大吃一驚:“這是出什麽事了?”

待聽嶽飛難掩激動的說了事情始末,凈手之後翻閱過官家朱批,他不無歆羨道:“看來官家是有意啟用你了。”

嶽飛鄭重道:“聖恩浩蕩,飛唯有以死報之!”

……

兩日之後,皇後魏氏與皇太子趙澤、晉陽公主趙永寧順利抵達南京應天府,入宮之後,便先與丈夫一道往壽安宮去拜見皇太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