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6章 李二鳳穿完顏構5

李綱本就是當世名臣,胸懷韜略,既被任命為宰相,當即便上疏進言,主張一切罷和議,以老將宗澤為東京留守,往開封去主持防禦事宜,又力主設置河北招撫司和河東經制司,由張所和傅亮二人出任主官,支持兩河軍民的抗金鬥爭。

同時,再大刀闊斧的對軍制進行改革,破除軍中腐敗、賞罰不明等亂象,並建議在沿江、沿淮、沿河建置帥府,實行縱深防禦。

李世民皆納之,同時,又下達招賢令,希望天下英才盡往南京,若有出類拔萃之人,自可用之。

原先的歷史進度上,完顏構花式作妖,百般折騰都沒亡國,厚顏無恥活到八十多,李世民兢兢業業開創貞觀盛世,萬國來朝,到頭來卻只活了五十多——你說這上哪兒說理去?!

沒道理說完顏構百般針對忠臣良將大慫沒事,他李世民過了折騰了幾個投降派走狗大慫就挺不住了。

故而李世民登基之後,便下狠手處置主和派和投降派,連殺帶打外加流放貶謫,再加上靖康之役時諸多朝臣隨欽徽二帝一道被金人擄掠北上,朝堂之上空出來的位置就多了,招賢令下達之後,別說是全國各地的名士高才,即便是朝中大臣也頗有心動,紛紛在家構思奏疏,上表言事。

主和派與投降派一意南遷避禍,接連遭受幾次打壓之後,終於暫時安靜下去,取而代之的是主戰派的興起,朝中有識之士紛紛上疏請求皇帝北歸,返回首都東京,穩定人心。

殿中侍禦史張浚進言說:“中原,天下之根本,願陛下降詔葺東京、關陜、襄鄧,以待巡幸。”另有諸多朝臣附從。

李世民將張浚奏疏翻閱一遍,朱筆書“可”,忽的笑道:“彘兒,這人姓張,說起來同你我都有些關系,他的先祖便是留侯張良,名門之後。”

“是嗎,”劉徹聽到留侯名姓,神色微微一動,饒有興趣道:“此人跟你有什麽關系?”

“開元年間的名相張九齡,知道嗎?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時。這是他的名句。”

李世民笑道:“張浚是張九齡之弟張九臯的後代。”

“還有更巧的呢。”

朱元璋吃著花生米,說:“張九臯的第二十三世孫張養浩是元代名臣,與清河元明善、汶上曹元用並稱“三俊”,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潼關懷古……”

“潼關?”

嬴政原本對此不甚感興趣的,聽到這個熟悉的地名,倒來了幾分興致:“那首潼關懷古都說了些什麽?說來聽聽。”

朱元璋思忖幾瞬,徐徐道:“峰巒如聚,波濤如怒,山河表裏潼關路。望西都,意躊躇。傷心秦漢經行處,宮闕萬間都做了土。興,百姓苦;亡,百姓苦!”

嬴政:“……”

劉徹:“……”

“哇,”朱元璋覺得空間裏邊溫度有點低,摸了摸自己手臂。奇怪道:“你們為什麽都不說話?”

“……”嬴政:“傷心什麽漢經行處?”

“……”劉徹:“傷心秦什麽經行處?”

朱元璋:“……”

你們倆自己對照一下不就知道了嗎,幹嘛非得叫我老朱指名道姓的說出來?

朱元璋默默的低下了頭,不參與到這場秦漢之爭裏邊去。

除去張浚之外,朝廷內外上疏之人甚多,趙鼎、朱勝非、張所、傅亮等人先後有所進言,李世民揀選接納,一一翻閱,從不假手於人。

嬴政、劉徹、高祖對這一世事情知之甚少,並不多問,反倒是朱元璋所處年代比這幾人要晚,知曉後事之事,伸著脖子,饒有興趣的跟著李世民一起看那些奏疏。

“淮南東路轉運判官陸宰……”

李世民道:“這個人怎麽了?”

朱元璋道:“他有個兒子叫陸遊!”

李世民不明所以:“然後呢?”

朱元璋:“……”

朱元璋盡量用他能明白的方式進行描述:“你知道唐朝有個詩人叫杜甫嗎?”

李世民在腦海裏翻了翻,搖頭說:“不知道。”

朱元璋:“……”

朱元璋開始生氣:“不知道就算了!”

他深吸口氣,忽的又想起另一事:“言事者當中,可有辛姓之人?”

“沒有吧,這個姓氏那麽少,有的話我不會忘記的。”

李世民撓了撓臉頰,不解道:“怎麽,有個姓辛的人後世很有名?”

朱元璋道:“辛棄疾……不過這時候他大概還沒有降生吧?只是家學淵源,若真有辛姓之人來投,或許是他的父輩呢。”

李世民:“是嗎。”

“什麽叫‘是嗎’?”朱元璋皺眉道:“你怎麽這麽冷漠?”

李世民一邊翻閱案上奏疏,一邊道:“我又不知後世之事,你想叫我有什麽反應?”

嬴政、劉徹、高祖俱是一臉茫然。

朱元璋:“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