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0章 熊孩子

邱小嬋一通繪聲繪色的描述, 讓祝明芳和馮妙笑了老半天。

賺錢還真是硬道理。

祝明芳說,其實她們繡坊的好多繡娘,原本都是沒有正式工作的家庭婦女, 尤其那些年紀偏大的,從小學手藝,但是沒機會進入國營蘇繡工藝廠,從六十年代以後也接不到繡活兒,也賺不到錢, 改行幹什麽活兒的都有。

更多的就是家庭主婦, 洗衣做飯帶孩子,生活也必然拮據, 還覺得靠家裏男人養活。而現在這些繡娘們有了不錯的收入,也能揚眉吐氣了, 像邱小嬋這樣的經歷還真是司空見慣。

更讓人高興的是,刺繡賺錢了, 便會有很多年輕姑娘來學手藝, 想加入她們, 有的繡娘也自發開始帶動家裏年幼的女兒刺繡,這門古老的手藝就這麽傳承下去了。

“我們還遇到過年紀大些的中年婦女跑來找我們說想學, 我說我們一般新學手的,就只收年輕人。尤其我們繡坊要求又比較高。雖然幹多少賺多少, 可是我們物料發下去也要錢,必須得保證門檻。”

這個沒法子,刺繡是個日積月累的手藝,非一朝一夕之功。

那些出色的繡娘一般都是從年紀不大就開始學藝。像邱小嬋, 家裏就是做裁縫的, 十三四歲學校停課, 別人轟轟烈烈搞運動,她家裏人口多負擔重,被家人為了多幾斤學徒工糧票送來學刺繡,因為肯吃苦有靈氣,學了兩年後又被祝明芳收做學生。

馮妙道:“新學的先不能讓她們急著賺錢,先讓老繡工帶帶,手藝先學好,耐得住性子才行,我這邊原本時間也不多,真的沒法教新人。”

她只負責培訓那些已經有一定基礎的繡娘。

就這樣,也讓她覺得有些費力。想想司制房挑選繡娘,都是從新入宮七八歲的小宮女中挑選心靈手巧的,從小嚴格教授學藝,再經過數次篩選,能真正進入司制房、送到她跟前來的,必定是手藝好的了。

而現在時代不同,別說七八歲,十幾歲都還是家裏寵著的娃娃,要上學的,哪裏舍得這麽小就學這個,繡坊新來學藝的一般都是城裏中學畢了業的待業青年,或者農村姑娘,她們只要肯用心,假以時日先學會三兩種賴以謀生的繡法,還是不難的。

祝明芳笑道:“那是,學了幾天就想賺錢,想趕緊拿材料繡產品那種,一般也幹不下去。學點皮毛去其他地方敷衍還行,我們繡坊出去的東西必定是精品,絕沒有浮皮潦草的道理。”

“嗐,你別說中年婦女,我婆婆看見人家掙錢了,就恨她自己沒長人家的手指頭,還攛掇讓我教小姑子學,就我家那個小姑子,不是我說,急張飛性子她真不是這個料兒。”邱小嬋笑道,“前幾天我們家慫男人還跟我開玩笑呢,說得虧他是個大男人,要不然他媽肯定也得讓他來繡花。”

“性別成見,其實古代緙絲織工就有男的。”馮妙笑著打趣邱小嬋道,“不過你家那個孩子爸估計是教不會了。你要閑的了,給他個繡繃讓他也體驗一下,別老以為我們刺繡多麽輕松似的。”

“祝老師,我知道現在緙絲藝人少,可是我真的很想開發緙絲產品。”馮妙道。

古代“一寸緙絲一寸金”,緙絲貴重,主要也是因為緙絲太過耗時耗力,社會生產力低,所以宋元以來就都是禦用,規定民間不得用緙絲,出色的織工便只養在宮廷,使得這門手藝就沒有發揚光大的機會。

而現在,就業崗位少,勞動力富余,滿大街只恨閑人多,國外市場對這種古老的東方藝術倍加推崇,肯花大價錢來買。從這個角度來說,不正是緙絲工藝煥發生機、發揚光大的好機會嗎。

“緙絲我見過,但是真不懂。”祝明芳問馮妙,“你懂的吧?”

“我是懂一些。”馮妙道。

考古專業帶給馮妙的好處大概就是,她現在說出什麽來別人也覺得正常,她要說古代皇帝穿什麽衣服、吃什麽飯、皇後穿什麽裙子,別人就覺得她知道這些不是理所當然嗎,她是考古專家嘛。

盡管馮妙現在還不認為自己可以被稱為考古專家。

“我了解過了,一把高端的緙絲團扇,西方藝術品市場能賣到上千塊,還有這幾年出的緙絲和服腰帶,出口日本的量非常大。值錢了,低端市場就容易開始粗制濫造,反而敗壞了這門手藝。”

馮妙笑道,“可能對著藝術品談錢有點俗,可是道理就是這樣,有市場需求,有經濟價值,一門手藝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。”

這個道理太簡單了,雞永遠不用擔心滅絕,因為雞能下蛋、能吃肉,人類對它需求大呀,雞能給人類帶來經濟價值,就會一直有人養雞。而大熊貓為什麽都快要滅絕了,因為它本身不能吃、不能用,不能給人類帶來經濟價值,所以千百年也沒人去養它,加上大熊貓生存繁衍能力差,可不就要滅絕了嗎,成了珍稀保護動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