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8章

與此同時,洛陽皇宮正被燭火照得與白日沒什麽區別。

他們不僅為陳國突然冒出來,想要趁火打劫惱怒。

陳國對燕國出兵的消息傳到洛陽前,燕國北邊金山關傳來八百裏急報,安靜十多年的突厥再次南下,已經對金山關圍攻三日。

赫連將軍攜邊軍誓死守關,損失慘重。

如果沒有援兵,金山關被突厥攻下只是時間問題。

收到這份八百裏加急的時候,正好是大朝會。

位於上首的明正帝和下方的燕臣們各懷心思,三句話離不開趙軍和趙國永和帝。

不光是明正帝為自己的未來發愁迷茫,燕臣們心中也不好過。

再怎麽與趙國同源,也沒人想做戰敗俘臣。

事實上,如果不是趙國在短時間內快速壯大,接連拿下衛國和東梁並與西梁達成默契,成為九州國力最強盛的國家。

趙國越來越多的奇貨城,肉眼可見的能帶來巨大的利益,連帶著燕國都能憑借位置接近趙國第一座奇貨城,掌握數道關卡,從中獲利。

燕臣未必肯承認他們與趙國同源。

否則當初永和帝剛稱帝的時候,這些燕臣也不會三天一封討逆書,恨不得將永和帝的家譜翻出來,挨個罵過去。

就連在洛陽傳承數百年的宋氏,也沒逃過燕臣的墨水。

在燕國還占據上風的時候,燕臣都是發自內心的認為,趙國的叛臣連與他們相提並論的資格都沒有。

短短十四年過去,趙國蒸蒸日上,不僅陸續擴大領土,甚至能讓西邊的部落和氏族心服口服的為趙國做事。

趙國永和帝‘大可汗’之名,傳遍西域三十六國。

反而當年坐擁兩州之地的燕國,陸續經歷晚年失去雄心壯志的慶帝,沒有半點本事,只知道盯著趙國狂吠,死後還不忘在燕國臉上寫個‘羞’字的孝帝後,又迎來同樣沒有半點本事,甚至連身為帝王該做什麽都不知道的明正帝。

燕國說是‘飛流直下三千尺’也不為過,再也不見當年北地霸主的風采。

被趙國吞並已經是必然,燕臣們唯一的指望,唯有在燕國國破後,不至於就此回家養老,還能在朝堂效力,且不會被趙臣瞧不起。

明正帝發瘋幾個月後,也逐漸冷靜了下來。

他坐在皇位上,居高臨下的望著他的臣子們。

這些人親手將他推上皇位,卻沒人在乎他失去皇位的時候,是不是連命都保不住。

他想活下去,不求像梁王那樣仍舊手握大權,至少要像安平王那樣,做個富貴閑人。

明正帝十分清楚,所謂孝帝弑父篡位,趙皇撥亂反正,都是趙國攻打燕國的借口罷了。

就算趙國永和帝真的想給慶帝報仇。

弑父篡位的人是孝帝,與他有什麽關系?

如果趙國真的不承認他的帝名,將他當成普通的燕國宗室,他的日子反而會好過許多。

明明都在為自己考慮,明正帝與燕臣卻陰差陽錯的達成共識。

在趙軍打到洛陽城下之前,他們必須從趙國手中爭取到主動權。

起碼不能讓趙國輕而易舉的得到燕國百姓的承認。

只有趙國有必須需要燕臣的地方,燕臣的日子才會好過。

就算送去趙國的降書無一例外的石沉大海,明正帝與燕臣們仍舊沒有放棄。

為了能拖延更久的時間用來談判,燕國還主動放棄了些縣城,讓那些縣城的駐軍帶著輜重前往更靠近洛陽的縣城。

結合兩個甚至三個縣城的駐軍,齊心協力的守住一個縣城。

目前看來,這種辦法確實讓趙軍朝洛陽前進的速度變慢。

但留給他們的時間,仍舊不多了。

明正帝垮著臉坐在皇位上,等待朝臣們商量打動趙國的新方式。

外面忽然有人高喊,“金山關八百裏加急!”

朝堂內的喧嘩聲立刻停下來,朝臣們紛紛轉頭看向大門的方向。

明正帝懶洋洋的換了個姿勢。

他再也不是那個聽見‘八百裏加急’就驚慌失措的帝王。

得益於平均每兩天一封的八百裏加急,在如今的明正帝眼中,八百裏加急已經與普通的文書沒什麽區別。

明正帝根本就沒反應過來金山關在什麽地方。

看到滿身血汙,跪下就讓大理石地磚染上血色的人後,明正帝才略精神了些,雙眼滿是驚疑和慌張。

明正帝平時見到的那些八百裏加急傳信的人,雖然也幹凈不到哪去,卻從來都沒淌著血出現在他面前。

趙軍這是什麽意思?

為什麽會突然對燕軍下這樣的死手。

難道是發現推進速度變慢後,不耐煩了?

好在朝臣們的注意力都在報信的人身上,才沒注意到明正帝沒出息的樣子。

“突厥南下,奇襲金山關,赫連將軍帶兵拼死將突厥攔在關外……”報信的人搖頭抵抗眩暈,咬住舌尖才能保持清醒,艱難將最重要的話說完,“請,陛下、派兵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