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一章

六月十七, 現任遠平知府石巖以“年事已高、舊傷復發”為由自請乞骸骨,並推薦現任同知黃卞接替。

一並送進來的公文還有洪文的例行報告,以及嘉真長公主對東北一帶現狀的匯總和石巖一幹官員的初始印象,並沒有對誰特別點名推崇, 但黃卞和另外兩名六品官員、四名底層吏員評價為優, 最突出的一點就是“強直,忠於職守, 不畏權勢, 心系百姓”。

遠平府地處三國交界, 地理志位置非常敏感,戰略意義極其重大,堪稱通往都城望燕台的東北門戶,知府任免一事舉足輕重, 自然不可能隨心所欲。

隆源帝連夜召集吏部官員商議, 又提了石巖等人最近五年的政績考核档案查看,發現石巖近幾年政績平平, 而黃卞等人卻很是勤勉, 遂準了石巖所請,並賞賜金銀布帛許他返鄉榮養。又晉升黃卞為遠平知府,另有人接替同知等職位,命眾人於十月之前交接完畢, 不必再另行遞折子請示。

九月, 新任遠平知府黃卞請奏,希望朝廷允許在遠平府內設立專門針對各國流民的安置區,並不要求任何朝廷撥款,唯獨有一點:求免除安置區百姓三年稅收。

戰爭結束後,流民就成了急需解決的問題, 但此事幹系甚大、牽扯甚多,一直沒有官員毛遂自薦,朝廷暫時仍以安撫為主。此番黃卞剛走馬上任就主動請纓,隆源帝不免贊嘆果然還是年青官員更有闖勁兒。

他仔細審閱了黃卞的安置計劃書,發現條理清晰、安排細致,許多容易被忽視的細節也都面面俱到,顯然不是為出風頭胡亂應付,十分欣慰,朱批通過後更勉勵幾句,又命他每三月一次按時匯報進度。

晚間隆源帝去陪太後用膳,提及此事不禁十分感慨,“沒想到朕竟忽略了此等務實本分的臣子,皇妹越發歷練出來了,當真能幹。”

皇家親朋雖多,但隆源帝信任又可堪大用的卻沒有幾個,最年輕的平郡王早年自不必說,如今好歹幡然悔悟去禁軍歷練,前些日子進宮請安,紈絝之氣果然大減,人也踏實了,只仍舊不好安排什麽正經差事。

前些年隆源帝最倚重碩親王,奈何碩親王連遭厄運……如今在朝內外活躍著的兄弟叔伯竟不過一掌之數。嘉真長公主重新出山,倒是分擔了不少。

女兒得用,太後也甚是欣慰,不過還是勸道:“她畢竟是個女孩兒,你也別忒狠心,外頭瞧著也不像話。”

隆源帝不以為意,“母後多慮了,且不說太/祖的姐妹在他起事時就曾幫忙招兵買馬四處奔忙,皇妹又不曾上朝聽政,算得了什麽?她憋了這些年,出去跑跑散心也好。”

頓了頓又拍著膝蓋嘆道:“但凡她是個男子,我早就用了,何必等到如今!”

話趕話說到這兒,隆源帝突然又笑了,“皇妹天資甚高,若她是個男兒身,如今手持玉璽者尚未可知。”

太後聽了這話不由又氣又笑,伸手拍了他一把,“什麽混賬話也敢說。”

隆源帝笑道:“這話傳出去也不怕。”

恰恰因為他心裏有底氣,知道即便嘉真長公主為皇弟,自己也是皇位的最佳人選,所以才敢拿這個開玩笑。

*********

在遠平府設立流民安置區的旨意著實引發不小轟動,朝內外都有人熱議,連白先生都以此考教上書房的學生們。

隆源帝的子嗣不多,叔伯兄弟也同樣兒孫不豐,但零零散散加起來也有九人,再算上三五兩位皇子的伴讀四人,朝廷有功之臣的後代五人,如今書房內共有十八個學生。

眾人出身各異,性格也大有不同,當下各抒己見,逐漸根據意見分為三派:

一派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,兩國之間曾有血海深仇,很不必這樣迂回,直接將外族蠻子攆出去就是;

一派是以三皇子為首的支持派,認為朝廷應大力吸引人口、開墾荒地,以增強勞動力和魚肉糧食產量;

第三派則是五皇子和兩名伴讀,三個小孩兒都不滿六歲,固然已經有了善惡意識,但剛上學沒幾天,對家國大事缺乏必要的大局觀,很不理解為什麽兩國之間要打仗……

“我大祿朝多少將士血染沙場,”前輔國公之孫梗著脖子道,“我二爺爺、幾個叔伯、堂表兄都是死在疆場,他們殺了咱們這麽多人,憑什麽這會兒又讓咱們養活那些毛子、二雜毛!”

另一個武將之後也附和道:“就是,管他們去死,就叫他們自生自滅。”

“正是,天下沒有這樣的道理,跑到咱們家來殺了人,反倒要咱們給他們養孫子!”

三皇子皺眉道:“就事論事,敵軍固然可惡,但如今流亡在外的卻多是無辜的底層百姓,他們中好些人身上也流著咱們漢人的血,不可一概而論。”

“正是,兩國交戰拼的是什麽?無外乎人口多寡、兵器利鈍,那些雜毛別的不說,體格硬是要的,若來日能訓練成軍,威力不容小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