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7章

懷恩葬在了故鄉。

山高路遠, 憑吊無門,朱祐樘下了一道聖旨,為懷恩修一座祠, 名曰“顯忠祠”。

為內臣修祠, 在本朝歷史上著實罕見。上一個成例,還是英廟老爺時的故事,奪門之變, 英廟老爺重登大寶,下詔為太監王振建旌忠祠。對此,朝廷內外頗有微詞。

這一回給懷恩修顯忠祠, 一貫長於忠言逆耳的大臣們竟然沒說什麽閑話,沉默了下來。

顯忠祠就這樣建起來了, 擇址、立碑、掛匾。

匾額是朱祐樘禦筆, 木胎金字, 格外顯眼。

張羨齡也想為懷恩做點什麽, 可一時之間又想不到。

周姑姑給她出主意:“要不, 娘娘讓禦用的紮彩匠紮一些亭台樓閣、家人肥馬, 讓人焚燒了,也算是盡心了。”

說著, 她又嘆息了一聲:“到了懷恩公公這個歲數, 又能葉落歸根, 其實也是喜喪了。”

周姑姑也有六十來歲, 半截身子埋在黃土裏,因此格外感同身受。

張羨齡聽周姑姑言語裏大有自憐的意思,便輕輕牽住她的手,略微起皺的暗黃皮膚,散布著斑斑點點, 是歲月上的妝。

她有些心酸,握了握她的手道:“老太要長命百歲的。”

周姑姑笑起來:“好好好,都聽娘娘的。”

張羨齡又問:“老太家裏可還有什麽人,想不想出宮去見一見?”

“倒沒什麽了。”周姑姑搖搖頭,“何況,咱們做宮女的,和他們內臣與女官不同,哪裏能隨意出宮探親呢?”

“這話怎麽說?”

張羨齡追問起宮人的歸宿,周姑姑便一五一十的答了。

說起來,女官的境遇比起普通宮女要好上許多。洪武年間的規定,若外有家室者,在宮女服勞五六載,或走或留,悉聽尊便。不過永樂之時,規矩又改了,唯有年近五十願還鄉者,方準其出宮。久而久而,只有年老有功之人乞歸,方能離宮。

至於宮女,出宮之事難於登天,許多宮女五六歲入宮,老了病了,就挪到安樂堂。倘若不幸死了,就往凈樂堂的火塔一推,化作一絲絲黑煙,這一生也就完了。

“那年老的內侍們呢?不是太監這樣的,就是普通內侍。”張羨齡又問。

“尋常內侍的話,有一部分和宮女差不多。還有的會積攢一筆錢,在年老的時候出宮。有家人的就投奔家人,他們內侍最愛認幹兒子幹孫子之類的。若是沒家人,他們大約會尋一個寺廟,交了錢,在廟裏住下。”

張羨齡聽完,眉頭緊鎖,眼瞳往下看,似乎在想些什麽。

周姑姑觀張羨齡這幅神情,不經有些擔心,依她說,中宮娘娘什麽都好,唯有一點,未免太心慈了些。自己方才就不該說這些話的,免得又惹出什麽事來。

“都是這麽過來的,其實也沒什麽。”周姑姑將話題帶開,“娘娘中午可有什麽特別想吃的?”

“嗯?”張羨齡回過神來。

她這幾天都沒什麽心思點膳,周姑姑忽然問她吃什麽,張羨齡一時答不上來。

她思考了一下,想起上回去廊下家時的所見,有個宮女將爐子擺在屋門口,在做一種食物,很香。張羨齡不知道那東西叫什麽,只向周姑姑描述著那食物大致的模樣:“宮人是不是有一種吃法,把黍面棗糕用油煎?”

周姑姑點點頭:“有的,我這就吩咐膳房,讓他們試著做一份。”

坤寧膳房得了吩咐,立刻動起來。

午膳的點心,便多了一道黍子面年糕。

也許是用油煎過的緣故,黍子面年糕表層鼓著大大小小的泡兒,色澤焦黃,還澆了些紅糖。咬一口嘗嘗,年糕勁道,紅糖沁甜,裏邊還有爛爛的棗泥,很美味。

她吃了一塊黍子面年糕,暫時放下筷子,要宮女給乾清宮也送上一份。

這幾天無論是坤寧宮還是乾清宮,一律吃齋。昨夜的膳食,朱祐樘只略動了動筷子,沒吃什麽,張羨齡看著有些心疼,但願這一碟兒黍子面年糕能讓他多吃一些。

雖說朱祐樘從不特意說自己喜歡吃什麽,但與朱祐樘同吃同住這麽久,張羨齡也大致察覺到了他的口味。就點心而言,他喜歡吃甜的,尤其是糯米做的黏糊糊的點心,像桂花糕、山藥糯米餅、麻薯團之類的,只要有,他總會吃上一塊。

這倒是和張羨齡的口味很接近,她也喜歡吃軟軟糯糯的點心,因此如今當她吃到合心意的食物,總會留一份,或者給乾清宮送一份。

***

乾清宮的禦桌上,擺滿了各色素菜。

素鴨、素什錦、素醬肉、酥疙炸合、素羊肉……全是乾清宮膳房精心烹制的。

萬歲爺的飲食起居全在坤寧宮,只在乾清宮用午膳、小憩片刻。

乾清宮膳房的內侍便使出渾身解數,想要將午膳辦得漂漂亮亮的。

只可惜這幾日,萬歲爺無心用膳,所進之膳,有大半都原封不動的撤了下去,賞給近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