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193章 就問你爽不爽(第2/3頁)

“多種釉彩集於一身,本就難度倍增,如今還需要二次入窯,成功幾率幾近於無。”

“為今之計,只有多備瓷胚,反復燒制,總結經驗,哪怕是萬萬分之一的可能,也總會成功一次。”

唐英點了點頭,老格考慮的辦法,和他所想的不謀而合。

高溫釉彩和低溫釉彩要同時出現在一個瓷瓶身上,必須分兩次燒造。

而且還必須先燒制高溫釉彩。

當高溫釉彩燒制完成後,再出窯,在低溫釉上進行彩繪,然後再次入窯燒制。

否則的話,如果先燒制低溫釉彩,等到二次入窯時,窯口的溫度達到高溫後,那些事先燒制好的低溫釉彩,大多都會因為承受不了高溫,而發生異變。

如此一來,這一批瓷器就全都毀掉了。

這些雖然說是老窯工們的常識,但也不是憑空拍拍腦袋想出來的,而是無數次開窯失敗後的經驗教訓。

就比如說鬥彩,又稱之為逗彩,創燒於明代宣德年間,是釉下彩(青花)與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。

它的燒造工藝是,預先在高溫(1300°C)下燒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,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,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和塗染青花輪廓線內的空間,然後再次入小窯經過低溫(800°C)烘烤而成。

從這裏就可以知道,鬥彩實際上也是高溫、低溫釉彩集於一身,只是品種較為單一罷了,其燒制難度雖然也有,但較之“各種釉彩大瓶”,簡單了不知道多少倍。

而如今要燒造“各種釉彩大瓶”,只能用耗時耗力的土辦法,多燒幾窯、幾十窯,甚至是百窯千窯,等到經驗豐富了,技巧足了,總能燒出來的。

而這一切的關鍵,並不在唐英,也不在老格和六十三,而是在把頭的身上。

因為,如果把頭能夠看準窯溫,能夠精確地控制窯溫,一窯燒成“各種釉彩大瓶”不大現實,燒個十窯八窯,將“各種釉彩大瓶”給燒制成功,還是有可能的。

想到這裏,唐英又轉頭看向一直安靜地坐在角落裏,悶不吭聲地抽著旱煙的把頭,開口問道:“三哥,你怎麽說?”

把頭姓李,在家中排行第三,窯工們,都喊他“三爺”。

李三一家人都在禦窯廠裏做事,如今他的兩個哥哥已經去世,這裏也只剩下他一人了。

他比唐英還要大幾歲,又是禦窯廠裏的把頭,唐英便一直喊他三哥。

李三推辭了幾次,見推不掉,也只好作罷,由得他喊去,反正他不應。

此刻,聽到唐英的問話,李三將長長的煙鬥往地上輕輕磕了磕,這才說道:“催總大人說得不錯,此時此境,唯有反復燒制,積累經驗,方有一線可能。”

他想了想,又一臉肅穆地道,“至於窯火,老朽竭力而為!”

“好!”

唐英聞言,仿佛卸下了一副重擔一般,一臉輕松地站起身來,笑道,“既如此,那從今日之起,禦窯廠集眾人之力,研制新瓷!”

老格、六十三以及把頭李三等人,也都趕緊站了起來,大聲應諾:“謹遵大人之令!”

景市禦窯廠,從這一天開始,開始圍繞著燒制“各種釉彩大瓶”而全力運轉。

實際上,“各種釉彩大瓶”上的一十七種釉彩,唐英所督導的禦窯廠,已經完全掌握了。

甚至,他們所掌握的頂尖瓷器燒造工藝,遠遠不止這十七種。

在唐英所著的《陶成紀事碑記》中記載了,在其督陶期間,一共仿古、創新了五十七種瓷器燒造工藝。

然而,熟練掌握各種燒造工藝,不代表就一定能夠輕易將這些工藝集中在一個瓷瓶身上。

唐英等人在商討之時,說得簡單,實際上實際操作以後,才發現難度大得超乎想象。

陶瓷器物身上的十幾種釉彩,有的是高溫釉彩,有的是低溫釉彩,而且它們的燒成溫度各不相同。

在窯溫的觀察與控制上,就已經是難度極大了。

就比如釉裏紅,如果窯口溫度過低,顏色會發黑;如果溫度過高,顏色就燒飛了。

而溫度高低之間允許的差額大概在1~2℃。

這除了需要靠把頭李三看窯的豐富經驗,運氣也是不可缺少的。

除此之外,“各種釉彩大瓶”的制瓷工序,也是繁瑣得驚人,粗略計算之下,居然需要整整七十二道制瓷官窯工序。

在入窯之前,就需要8道加工工序、8道拉坯工序、9道印坯工序、3道造型工序等二十八道工序。

更別提入窯燒造之後,各種釉彩還有多道各自的工序需要完成!

但開弓哪有回頭箭?

更何況,乾隆皇帝要“炫技”,他唐英也沒有回頭的余地,只能迎難而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