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194章 都是浮雲

景市禦窯廠十多處窯口,為了燒造“各種釉彩大瓶”,歷經一年零七個月的全力運轉,所有窯工們分成幾批輪班上窯,日夜不休。

到如今,總算是成功燒造出了集十七種釉彩於一身的“各種釉彩大瓶”。

“大人,大人!各種釉彩大瓶在此,請大人過目!”

此時,禦窯廠的協理六十三,已經緊隨老格之後,和幾名工頭一起,將一只“各種釉彩大瓶”搬到了官署門外。

數百名窯工,臉上帶著各種表情,簇擁著他們,一起跟了過來。

唐英聽到六十三的呼喊聲後,便推開門,緩緩地走了出來,老格緊緊地跟在了他的身後。

那只“各種釉彩大瓶”,就那麽靜靜地矗立在人群這種,和乾隆皇帝派人送來的新瓷畫樣幾乎一模一樣。

此刻,天色已近黃昏,落日的余暉灑落在這只歷時一年半才燒造出來的新瓷器物身上,仿佛為它的全身都鍍上了一層金光,莊嚴大氣。

唐英忍不住快步上前,細細地從頭到尾查看了一番。

這只“各種釉彩大瓶”,盡管五彩斑斕,像是一個穿著大花棉襖的村姑一般,渾身上下都透露出淳樸的鄉土氣息,但從技術層面上來說,它是真的牛!

毫不誇張地說,“各種釉彩大瓶”是史上技術難度最高的瓷器!

事實上,在唐英的眼中,乾隆皇帝早已擺脫了普通意義上的藝術審美,他開始玩技術審美了。

什麽是技術審美?

技術審美源自於對於人類自身能力的沉迷和贊嘆。

如果能擁有一件做到極致的物品,就等同於擁有了支配這種技術的力量。

這是一件多麽讓人沉迷的事!

實際上,乾隆朝的景市禦窯廠,一直都是在玩技術、炫技術。

那時的官窯瓷器有一個十分明確的指向:把技術發揮到極限,窮盡所有可能。

這一點,也是“各種釉彩大瓶”在燒造過程中,失敗了無數次之後,唐英才認識到的。

在督陶禦窯廠期間,他不僅成功仿造出了哥窯、汝窯、鈞窯、定窯、龍泉窯等全國各大名窯名瓷,就連景市失傳的許多名品,唐英也都竭盡全力讓他們恢復了生機。

明代的釉裏紅和祭紅瓷因燒造難度太大而逐漸失傳,也在唐英的手中重見天日。

此外,還有洋彩、青花、像生瓷等等,都在這一時期的禦窯廠裏達到了巔峰。

可以這麽說,唐英對景市禦窯廠的苦心經營,讓禦窯廠的瓷器生產,無論是在數量上,還是在質量上,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。

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,乾隆皇帝才生發了“炫技”的念頭,然後“各種釉彩大瓶”誕生了。

唐英看著眼前這一只貌似土氣,實則技術含量極高的“各種釉彩大瓶”,心中思緒萬千,他擡起一只手,輕撫著光滑細膩的瓶口,喊了一聲:“三哥……”

過了半晌,無人應答。

唐英這才回過神來,轉頭望去。

在他的眼前,是一群勤勞、質樸的窯工,他們的臉上,有人帶著興奮和喜悅,也有人帶著激動和悲傷……

只見人群前方,一名四十出頭的憨厚漢子,虎目含淚,顫抖著朝他拜了一拜,哽咽道:“大人,家父半年之前,便已歸天了!”

把頭李三,在禦窯廠同時連開十多個窯口的時候,為了將燒造“各種釉彩大瓶”的失誤率將至最低,幾乎吃住在了窯裏。

可他畢竟是年逾六旬的老漢了,又常年辛苦勞作,身體本就不是很好。

在熬了整整一年之後,李三的身體終於熬不住了,一下子就病倒了,之後,便再也沒有醒過來。

李三,原名李桂生,西江景市人,禦窯廠把頭,生於清康熙九年(1670年)桂花飄香之際,卒年不明。

他十歲時,便與兩位哥哥一同入窯學徒,之後歷經練泥、拉胚、把樁,最終成長為一名出色的看窯把頭。

他將自己漫長而又短暫的一生,都獻給了瓷窯,燒造出了無數價值連城的精美瓷器,卻沒有一個人記得他的真名。

“三哥……”

唐英仿佛沒有聽見李三兒子的話,臉上帶著淡淡的微笑,喃喃自語,“我們,把這瓷瓶給燒出來了啊!”

……

看到這裏,向南緩緩地收回了目光,不再繼續看下去,關於督陶官唐英的結局,他早已從歷史中知曉了。

清乾隆二十一年(1756年),已經督陶28年的唐英,此時已是75歲高齡了,而且還重病纏身。

他上書向乾隆“乞骸骨”:“奴才喉嚨疼痛之疾數年,氣血日衰,醫藥不能速效,仰邀慈庇解任。”

並婉拒了乾隆皇帝要他兒子唐寅保接班的旨意,說兒子“究系少年,諸事閱歷未久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