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四百二十二章 精神(第2/2頁)

三年將寧夏打造成富裕地區,開辟出近百萬頃耕地和牧場,開辟出金銀銅鐵石油煤炭等諸多礦業基地,絲路上的金錢貨物如同河水一般流淌……

而不留一畝地在自己名下,連公使錢都不取分文,無怪連曾經的敵人都要感恩戴德。

而且蘇明潤還有一點讓人佩服的地方,就是在離任之前,一定會替接任者將倉庫全部裝滿,將未來爆發的政績留夠,給繼任者留下一個噴噴香的饃饃。

這樣的人,實在是讓你想不喜歡都不行。

……

漢人的喪服定制分為五等,即斬榱、齊榱、大功、小功、緦麻,這就是“五服”這個詞的由來。

最輕的孝服是“緦麻”,是用稍細未染色的熟麻布做成,又稱為“漂孝”。

凡為曾祖父母、族伯父母、族兄弟姐妹、未嫁族姐妹,和外姓中為表兄弟、嶽父母穿孝,都用這個档次。

八公其實早在蘇油五服之外,因此蘇油也只能替八公服緦麻。

嚴格來講,蘇油這個守制,甚至是不合規矩的,大宋也從來沒有過這樣的先例。

但是蘇油卻有理由,理由來自《論語》。

《論語》記載宰予問孔子:“父母死了,服喪三年,為期太久長。”

“君子三年不習禮,禮一定會敗壞;三年不奏音樂,音樂一定會荒廢。舊谷已經吃完,新谷已經登場,取火用的燧木已經輪換了一遍,服喪一年就可以了。”

孔子說:“喪期不到三年就吃稻米,穿錦緞,對你來說心安嗎?”

宰予說:“我能心安啊。”

孔子說:“你能心安,就那樣做吧!君子服喪,吃美味不覺得香甜,聽音樂不感到快樂,住在家裏不覺得舒適安寧,所以他們才不那樣做。”

“現在你既然覺得心安,就按照你心安的方式去做吧!”

宰予出去之後,孔子才嘆息道:“宰予不仁啊!孩子生下來三年後,才能完全脫離父母的懷抱。因此三年服喪,是天下通行的喪禮。”

“宰予難道是沒有從他父母那裏,得到過三年懷抱之愛嗎?”

這一段對話其實很有意思,以蘇油來自後世的觀點,會引申出很多的剖析。

宰予有宰予的道理,夫子有夫子的道理,“心安”二字,很重要。

而且孔子雖然嘆息遺憾,但是也並沒有強迫宰予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執行,這一點其實同樣也很重要。

後世的儒家恰恰選擇性地忘記了這一點,重點總是落在夫子關於“宰予不仁”的定性上,卻又不是這段對話的全貌了。

不管如何分析,總之這段話裏“懷抱之愛”四個字,已經能夠對蘇油的行為,予以足夠的支持。

八公雖然不是自己的父母至親,但是他給過自己“懷抱之愛”。

因此替他守制,雖然沒有遵守《周禮》五服之喪的條文,但是其實是遵從了《周禮》的精神。

而且這是自願的,是蘇油覺得自己應該的,而不是被世俗的倫理規條和輿論所強迫的。

因此趙頊在確定這是蘇油的本心之後,也不得不同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