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很大宋(第2/2頁)

就像蔡確上給趙頊奏章裏說的那樣,“河南、北十二監,起熙寧二年至五年,歲出馬一千六百四十匹,可給騎兵者二百六十四,余僅足配郵傳”。

南方就更加不堪。

福建沿海,泉州、福州、興化軍的外島上,有十一個牧場。但這些馬被稱為洲嶼馬,不堪具裝,只能做驛馬;

而華南,兩廣出馬,加上大宋同西南夷和大理國交易的馬匹,也大多駑駘下乘,肩高能達到四尺二寸這個大宋戰馬最低標準的,百中僅有一二。

這種馬被稱為羈縻馬——大宋朝廷購買這些馬匹,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為了收人心,羈縻西南夷。

至於從青唐藩人買來的高原馬,從青藏高原下來後容易生病,也不適合平原作戰。

所以,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,卻指望靠私人承包責任制,就能源源不斷的喂養出海量的戰馬,是純扯淡。

於是宋境內幾乎出現了一種共識,就是宋朝養馬,具備先天的弱勢——“冀北、燕、代,馬之所生,胡戎之所恃也”。

真正上好的能大批供給戰馬的養馬地,只能是東北和西北。

從北到南,從西到東,馬種質量依次降低。

即所謂“薊北之野”,“甘涼河套”,必得“高寒之地,有長山大谷,美草甘泉,曠地千裏,而諸畜繁孳也。”

漢唐皆是擁有了這兩片土地,才能組建起大規模的騎兵部隊。

但大宋立國後,這兩塊地方,一個早已被契丹人奪取,而另一個,則在黨項人手中。雖然每一代皇帝都鼓勵全國各地養馬,但成果寥寥。

江南氣候不宜養馬,比如饒州孳生監,熙寧年間“所蓄牝牡馬五百六十二,而斃者三百十有五,駒之成者二十有七”。

數年之中,將五百六十二匹馬,養成了不足三百匹,實在是令人哭笑不得。

因此便有人以此為據,認為“非本性所宜,例生諸病,因致傳染。”

一匹馬得病,一月之內就會感染一群,造成大量死亡。

然而這些說到底還是技術問題,群牧司,還存在一個嚴重的弊病——它近十年來壓根就沒怎麽管理過馬政,人家現在充當著發改委的職能!

當年王安石第一次入京,就領了群牧司的職銜,之後一直在那裏發揮著改革先鋒的作用。

後來呂惠卿到了司農寺,於是群牧司和司農寺,成了制定新法的地方。

裏邊的人員,也都是心懷天下的大人物,天文地理道德文章,什麽都懂,只除了養馬和種地。

名實不副,同樣很大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