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曾鞏(第2/2頁)

同樣,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,商賈,市易司,政府官員,要聯合起來坑國家,犯罪成本也明顯提升了。

此詔一出,商賈們將之視為巨大的德音,興奮莫名尋找商機的他們,絡繹於途。

為了進一步刺激消費,與這項政策相配套,壬子,直龍圖閣、勾當三班院曾鞏上了一篇萬言書,論述天下財計。

“宋興,六聖相繼,與民休息,故生齒既庶,財用有余。”

“且以景德、皇佑、治平校之,景德戶七百三十萬,墾田一百七十萬頃;”

“皇佑戶一千九十萬,墾田二百二十五萬頃;”

“治平戶一千二百七十萬,墾田四百三十萬頃。”

“天下歲入,皇佑、治平皆一億萬以上,歲費亦一億萬以上。”

“景德官一萬余員,皇佑二萬余員,治平並幕職、州縣官三千三百余員,總二萬四千員。”

“景德郊費六百萬,皇佑一千二百萬,治平一千三百萬。”

“以二者校之,官之眾一倍於景德,郊之費亦一倍於景德。”

曾鞏是在嘉佑二年,快四十歲才進士及第,如今已經是六十歲的人了。

仕途並不順利,中進士之後,幹了很多年的外任,被歐陽修舉薦,又在京師幹了九年的古籍整理工作,之後更是十二年的外放生涯。

這樣一路幹過來,曾鞏把自己幹成了大宋的文學家,史學家,政治家。

這次本來是改知滄州,結果路過汴京的時候,趙頊詢問他有何建議,曾鞏一改節奏舒緩,氣質內潛的文風,拿起了理工學派用數字說話的功夫,一一詳實列舉。

然後指出官員數量的不同,是因為皇佑、治平年間,入官之門多於景德。

而郊費的巨大差異,也是因為皇佑、治平年間的用財之端多於景德。

要求趙頊實施梳理財政的重要方法——國家統計。

“誠詔有司按尋載籍而講求其故。使官之數,入者之多門,可考而知;郊之費,用財之多端,可考而知。”

不過老曾最後還是犯了錯誤,將解決問題的辦法過於簡單化了——“可罷者罷之,可損者損之,使天下之人如皇佑、治平之盛,而天下之用,官之數,郊之費,皆同於景德,二者所省蓋半矣。”

這話的意思是說,陛下我們裁員吧,國家人口增長到了現在這麽昌盛,要是我們讓設官的數目,大家的工資再回到五十年前的水平,我們能夠節約起碼一半的財政開銷呢!

然後還舉了例子,我現在在三班院供職,國初承舊,以供奉官、左、右班殿直為三班,以都知、行首領之,又有殿前承旨,三班院別立行首領之。

後來三班人越來越多,又分出東、西供奉,又置左、右侍禁及承旨。

最初,三班吏員止於三百,又是甚至還不到,等到了天禧年間,增加到了四千二百有余,到今天,一共一萬一千六百九十,另外還有八百七十命宗室成員。

景德年間的員數,已十倍於建國之初,而現今的人數,又三倍於景德。

熙寧八年,新入籍者四百八十有七,九年,五百四十有四,十年,六百九十;而死亡退免出籍者,一年歲有事二百人,有時還不到。

“則是歲歲有增,未見其止也。”

裁!必須裁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