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百五十五章 枉作小人(第2/2頁)

看完謝表,李定恨不得當場就給自己一耳光。

一通表演,枉作小人!

趙頊對宰執們也點頭:“你們也看看吧。”

吳充看完當即拱手:“陛下,知道台諫的橫巧了吧?急召別人入京,人家風餐露宿抵達之後,卻又說別人蠻橫失禮,一封謝表還沒見著,就先斷定別人必定造言生事,要依我說,這就是以小人之心,度君子之腹!”

“天子耳目,寄與台諫。掌拾遺補闕、司諫正言之責。下糾百官,上諷君王。”

“若持心不正,那就是蒙蔽天子聰明,擅作威福於下,欺淩宰執,嚙噬群僚。”

“設若宰執無過,亦要牽連攀索,疊興大案,或者啟發陰私,窮究細過,未可以理喻之!”

“這樣的台諫,除了嘈雜烏合,交構群攻,除了敗壞國政之外,豈可正人主,繩百僚?!”

這幾乎就是指著蔡確和李定的鼻子在罵了。

蔡確老神在在,一副老子現在是參政了的樣子。

而這一刻李定可把吳充感激壞了,感激對手送上來梯子,立刻就坡下驢,拱手道:“吳相公欲廢祖宗之制,漢唐之德,須知陛下清明,不是唐僖宗!”

這是比幹給禦史們留下的“好事”,以致後世普遍認為,帝王殺諫臣,必為亡國之兆。

唐僖宗殺左拾遺侯昌業,同年,黃巢起義軍攻克都城長安。

唐僖宗倉皇逃往成都後,又因宦官田令孜之故,置左補闕孟昭圖於死地。時人感嘆,以閹官殺諫臣,自古未有。

再之後,唐僖宗又因事賜死左補闕常濬。後人評價,僖宗一朝殺諫官三人,足以預示唐朝的滅亡。

“夠了!”趙頊喝止了眾臣。

待到幾人安靜下來,趙頊才說道:“禦史風聞奏事,乃是朝廷為了清正廉明,而給予的特權,吳相公不要為此煩惱。”

“不過台諫也要謹慎,當年仁宗皇帝廢郭後,右司諫範仲淹與權禦史中丞孔道輔,率知諫院孫祖德,侍禦史蔣堂、郭勸、楊偕、馬絳,殿中侍禦史段少連,左正言宋郊,右正言劉渙,詣垂拱殿門伏奏。”

“後遣使押道輔及仲淹亟出城時,仍詔諫官、禦史自今須密具章疏,毋得相率請對,駭動中外。”

“蘇油蒙朝廷相召,萬裏來歸,尚未陛見,即下烏台。讓朝臣們怎麽看?讓蕃夷怎麽看?讓剛剛歸順的南海四郡怎麽看?”

“天理,不外人情,蘇油都好幾年都沒有見過自己的孩子了,朕每思及此,常自愧疚。”

“禦史台,這次做得有點過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