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9章(第2/5頁)

兩位老大人喝著茶,很快發現對方手裏的和自己不一樣。

顧野就解釋道:“二位大人中的一位最近時常揉眉弓,似乎是眼睛不適,我就用了這個帶枸杞的茶包,枸杞明目,對您最好不過。另一位大人,最近唇邊燎了個火泡,似是內火旺盛,我就用了帶薄荷的這個,薄荷和菊花都是涼性的,平時不宜多喝,但內火旺盛的時候卻很是適合。”

他能把他們這些人最近的不適都看在眼裏,喝了他的茶,誰能再好意思當著他的面接著爭吵?

所以那兩人很快就順坡下驢,這個道:“原是我內火旺盛,難怪我今日說話這樣沖。”

另一個也道:“也是我最近眼睛不適,人暴躁了一些。”

兩人互相致歉,重新言歸於好。

後頭也就很少再發生這種事,就算再有,顧野自也有辦法從中斡旋調停。

從前文官們說是支持顧野,其實是跟了文老太爺的風。而且也不算支持,充其量就是先不同他交惡,暫且觀望。

十天半個月的相處下來,眾人才是確確實實地對他改觀,不敢當面議論他,私下裏覺得他禮賢下士這一點頗肖正元帝。

所以李大學士把擬好的考題送到顧野面前,其他人都沒有異議。

只是顧野連連擺手:“我從《漢書》中新學一個詞,叫‘才疏學淺’,用在我身上再好不過。如今不過堪堪識得幾個字而已,哪裏就敢給那麽些有識之士選考題呢?還是讓其他考官大人一道幫著您參考。”

李大學士對他這有多大能耐就戴多大帽子,並不是自恃身份高貴就胡亂指點江山的態度越發滿意,其他大人也是。

文人喜愛一個孩子的表現是啥呢?就是反正殿試開始之前,大家也沒有那麽忙碌,又不得外出,那就給顧野上上課唄。

於是從早到晚,一眾文官輪流上課,後頭還安排起了課表,竟比顧野在文華殿時還忙碌!

他心中叫苦不叠,卻也知道這是天大的好事,許多人一輩子盼不來的,且也是官員們的一片好心,只得咬牙受著。

他本來就聰慧的,如今既耐得住性子向學,進度自然比一般孩子快上不少。

殿試開始前的半個來月,顧野的文化水平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提上來了。

要不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呢?

後頭殿試的時候,正元帝再見顧野,都說他看著越來越文質彬彬了。

殿試結束後,正元帝和一眾文官大臣一起閱卷,判出了一二三甲。

這年的狀元不出預料的,是文家的文瑯,榜眼是一個叫陸友的中年文人,雖身上無官職,但這陸友在前朝時就是有名的才子,只是不喜當時朝廷的氛圍,多次寫詩寫文章諷刺,讓前朝廢帝奪了他科考的權利。

兩人一個是文家重點培養的第三代,一個是享負盛名的有學之士,都不算出人意料。

出人意料的,是這屆競爭格外激烈的、新朝第一場科舉中,脫穎而出的探花郎許青川。

許青川雖然前頭在鄉試中考得了解元,但各州府的解元多了去了,有不少比他更有才名的。許青川會試中的成績也算佼佼,但並不在前三之列。

也是許青川運道好,正元帝雖然沒親自出題,但交代過李大學士等人,這次殿試出題的時候要務實一些、偏實際一點。

許青川雖然出身時家中富貴,但年幼時就已經家道中落。

其他學子比他文采好的,沒有他懂百姓疾苦。比他懂百姓疾苦的,又不如他言之有物。

就這麽正正好的,他的文章特別貼合正元帝的心意,就成了位列第三的探花郎。

顧野得到消息早,沒等朝廷公布的時候,他就已經和英國公府通了氣。

王氏比誰都高興,迫不及待地要把好消息告訴許氏。

不過大模大樣過去肯定不行的,那不等於告訴別人,他們家仗著和宮裏的消息得到消息了?

所以顧茵和王氏都沒乘坐自家的馬車,讓宋石榴出去租了輛驢車,趕到英國公府後門,兩人悄悄摸摸地去了許家。

許氏和許青川如今租住在王氏的之前買下的一個小院子裏,距離英國公府並不算太遠。

驢車慢悠悠地行駛了兩刻多鐘,就到了許家小院子的門口。

宋石榴先跳下驢車去敲門,沒多會讓許氏過來開門。

見到打頭的宋石榴,許氏熟稔笑道:“石榴又來了,這是又給你家老太太跑腿?”

一月上京後,許氏作為陪讀家長,不好意思只顧自己玩樂,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照顧許青川的飲食起居上。

但王氏時不時會讓宋石榴送些東西過來,有時候是一本她覺得好看的話本子,有時候是她吃著不做的小點心……總之一直都沒有斷了通信和往來。

許氏親熱地拉著宋石榴的手,請她進屋裏說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