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49章 太子守陵……武士回鄉(第5/5頁)

所以,劉子奮從中原戰場退役後,輕輕松松回原籍當了從十品的治安使。

莫看從十品是最卑微的官吏,可那也是官身,每季度要領四塊銀圓的。旱澇保收,足夠養活兩三口人,不比地裏刨食強得多?

村正孫永達也是傷殘退役唐軍,他的軍銜是銳士,退役後就當了村正,每季度要領五塊銀圓。

“哎,還是懷念打仗的日子啊。”孫永達說道,“最後一場仗,是跟著陛下打關中。說起來四年多了啊,從那以後,就再也沒見到陛下了。”

孫永達露出緬懷的神色。

“誰說不是。退役之後,再也沒見到陛下了。”劉子奮也很是感慨。

孫永達道:“咱是見不到陛下了,心中記著就成。我們雖然做著微末小吏,卻也主管一村民政治安。不能打仗,就替陛下管好金灣村,也是一樣的。”

金灣村有一百五十多戶百姓,八百多口人。別看小小一村,民不滿千,可是這事物還真不少。

收稅,治安,發布告示,勸課農桑,督查田畝,調解糾紛……村公所其實就是一個微型的官府。官小而責重。

兩人說了一會兒軍中舊事,正準備離開村公所回家,就看到大雪之中一個身垮唐刀的英武身影踏雪而來。

武士!

兩人頓時看出來人的身份。不為其他,只為來人的唐刀。

按照大唐制度,只有華夏武士,才有資格佩戴唐刀。這武士的唐刀是黑鞘,屬於下武士的佩刀。

孫永達和劉子奮雖然是退役士卒,可因為他們沒有武士功名,當的又是村官屬於文職,所以佩戴的是漢劍。

兩人有點羨慕了。他們最大的遺憾,就是在軍中沒有得到武士功名。

武士功名並不好得。就是什長,大多數也得不到武士功名。一般三四個什長當中,才能有一個是武士。

來人沒有穿盔甲,也沒有乘馬,顯然是回家探親的。

按照大唐軍制,現役將士,可以定期申請回鄉探親。

那武士身穿軍中常服,頭戴水獺皮帽,足下皮靴,顯得精神抖擻,行動間分外爽利。就是村正和治安使這兩個退役唐軍見了,也心中贊了一聲。

那武士堪堪走到村公所門口,卻忽然轉頭,看向一箭之外的忠武道社。

那忠武道社約莫三丈方圓,大小不過一所民居,可因為是道社,所以規格不同,雖然很小,卻是重檐的,而且看上去很是肅穆。

此時,大雪越發的緊了,忠武道社門口除了腳印,也不再有村民。

“叮叮……”一陣寒風吹來,送過來道社重檐下風鈴的聲音。

武士掉頭,手一扶腰間唐刀,向著忠武道社而去。

很顯然,他本來是來村公所辦事的,可是在看到忠武道社的時候,沒有任何猶豫就放棄村公所,先去忠武道社。

完全就是自然而然,說明對忠武道廟的敬重,已經深入骨髓。

他在忠武道社門口脫下水獺皮帽,按照祭祀流程走完了一邊,在後院連射五支彩箭,這才恭恭敬敬的出來。

前後花了一刻鐘功夫。

結束了在小小道社的祭祀儀式,他才取了一道平安符,掛在脖子上出來,再次往村公所而來。

“我乃都頭趙慶,正是本村人士,回鄉探親,來此叨擾村正官人了!”武士進入村公所的院子聲音爽朗地說道。

都頭是正九品武官,和鄉正是一個級別,當然要比村正大。所有趙慶才能又這個姿態。

不然的話,見到村正少不得自稱一聲在下的。

“原來是趙都頭,請!”村正不敢怠慢,立刻做出一個手勢。

趙都頭一看對方的動作,就知道村正是退役唐軍出身,他的神色頓時客氣了很多。

“原來兩位鄉老官人,倒還是我大唐軍中袍澤啊,失敬失敬!”趙慶啪的一聲右手擊胸,行了一個禮。

對弈傷殘退役的戰士,哪怕軍銜最低,也要有所禮遇,這同樣是道。

“趙都頭客氣,我等如何敢當。”村正和治安使也習慣性的以拳擊胸行禮。

“下官孫永達,本村村正。”

“下官劉子奮,本村治安使。”

趙慶拱手,“原來是孫村正,劉治安。不知兩位袍澤,是哪年入伍?”

孫永達道:“下官是唐三年入伍。”

趙慶立刻露出一絲驚訝之色,“哎呀,原來還是前輩!唐三年,陛下還是唐公,那可是很早了!比兄弟還要早了一年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