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32章 祭陵,北狩!(第3/4頁)

祭祀完了之後,李洛就在獻陵駐蹕紮營,算是陪了李淵一夜。

第二天,李洛又祭祀了獻陵附近的端陵和莊陵,然後繼續北上,在嵯峨山一代祭祀了簡陵等五陵。

這些唐陵雖然早不復當初的風采,可無不依山為陵,眺望渭涇,恢弘大氣,顯示出唐王朝的雄渾之風。

時值三月,嵯峨山漫山遍野的櫻花,爛漫如雪,隨風飄零,群臣不禁都有些動容。

想不到嵯峨山,竟然有這麽多櫻花林。櫻花這東西,其他地方已經很少見到了。因為他們覺得櫻花不吉。可此時見到,卻如斯之美。

李洛有點感慨。

當年,正是因為嵯峨山氣勢萬千,鐘天地之秀,加上櫻花如雲,古跡密布,才讓參加唐德宗祭祀大禮的日國使者大為震撼。

日國遣唐使回國後,稟告天皇,天皇大為艷羨之下,就把京都附近的一座山命名為嵯峨山,將太子的宮殿命名為嵯峨院,又大量移栽關中的櫻花樹,這就是嵯峨天皇和日國櫻花的由來。

可笑的是,後世一些不明就裏的人,聽到嵯峨山就以為是在日國,看到櫻花就以為是日國的。殊不知真正的嵯峨山在關中,而櫻花也是從關中移栽過去的。

唐人喜愛櫻花,唐詩中有大量櫻花的記載。但是到了宋朝,櫻花不受歡迎了,反而在日國大放光華,被人為的大量種植。

某種意義上講,後世的日國繼承了秦漢隋唐的一些內核審美因子。雖然他們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文化,可是內核卻和秦漢隋唐密不可分。

而後世的華夏文化,不好意思,基本上就是元清異化後的東西了。經過元清的兩次異化,其實後世究竟是怎麽回事,明白人都知道,不願意承認而已。

李洛看著簡陵附近的如雲櫻花,在春風之中隨風飄零,落英繽紛,絢爛若粉雪,忍不住開口吟道:

“分明三月春光好,緣何嵯峨山雪輕。陌上花飛飄八水,碑前櫻落祭五陵。若非夕霞失顏色,便是青娥灑玉瑛。絕似王孫幽思意,說與皇祖天下心。”

唐主一首詠櫻思祖的應景詩一出口,隨駕的文臣都是面露贊嘆之色,就是文天祥和姚隧等大家也認為,平心而論,陛下這首詩在帝王詠物詩中,算是上品了。

這八句詩,格律森嚴不說,而且從頭對仗到底,四聯一氣呵成,既情景交融,發靜穆之孝思,又能抒發天下家國之懷。

陛下並非文士,於詩詞小道並不上心,能臨場發揮的信手寫出這樣的詩,已經不比溫八叉的詩才差多少了。

本來,文天祥等人都有詩意,可李洛一作詩,他們反而不好再作。

主要是,怕天子難堪。

拿皇帝不擅長的詩詞,在皇帝面前顯擺,那既不是忠孝之心,也不夠聰明。

韋素道:“陛下此詩,猶如天成,非帝王之心,胸懷天下,便不能為也。而在懿宗皇帝簡陵之前頌出,就更顯陛下孝心啊。我大唐雖然以道治天下,卻也是以孝治天下。此詩,大善!”

都知道,懿宗是陛下血緣最近的帝王。

張養浩拱手道:“不知陛下此詩何名?”

李洛淡然道:“就叫《嵯峨山·五陵櫻》吧。”

張養浩立刻取出紙筆,記載:“洪武六年三月二十九,上祭簡陵。見櫻落如雪,幽思先祖,心懷天下,乃作《嵯峨山·五陵櫻》。詩雲:……”

群臣個個肅然頷首,對天子追思祖宗的孝心,很是滿意。

小太子李征稚嫩的聲音也響起:“父皇之心,皎如日月。兒臣之心,潔如櫻花。這便是天下心了,也就是君道,臣道。”

李洛聽了,心中暗喜,兒子真是聰慧啊。但簡陵前不宜高興發笑,所以他只能淡然點頭,不輕不重的誇贊道:“太子雖年幼,卻有見地了。嗯,到明年,這祭祀諸陵之事,就由你代朕來吧。”

李征心中一喜,趕緊謝恩:“兒臣遵旨!謝父皇!”

他雖然只有十虛歲,可被顏鐸調教的很是懂事,加上本就聰明伶俐,當然知道代替父皇來祭祀祖陵意味著什麽。

這意味著,他在父皇母後心中的地位,不可替代。

正所謂,國之大事,在祭與戎!

元從大臣們聞言都是心中欣喜。太子之位,穩如泰山啊。

而非元從系的臣子,其中有些人就有點失落了。

唉,難道越王這口冷灶,就完全燒不起來麽?真的沒有希望?

李征得到父皇的彩頭,不知為何目光有意無意在大臣中搜尋了一下,直到看到她那張熟悉的臉後,這才隱晦的收回目光。

很明顯,即便他不是人小鬼大,那也絕對比一般孩子早慧一些。

可是這看似隱晦的一幕,卻被目光敏銳、心懷關注的崔秀寧,捕捉的一絲不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