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90章 天下有此君父,何其幸也!(第3/4頁)

“臣當年在高……東州時,元軍東侵,也是冬季,數十萬百姓被逼的南遷。當時,臣就是參與賑濟的官員。那場賑濟前後花了兩年功夫,耗費錢糧八百萬。當時高麗國庫耗費一空不說,李氏和金氏等數十家世族,還拿出大量錢糧借給王廷。”

為何高麗王當年這麽好心要賑濟幾十萬南下的北方高麗百姓?

很簡單,怕難民造反,因為當時高麗精兵被元軍消滅了,無法鎮壓流民,只好忍痛咬牙賑濟。結果花幹了國庫不算,還欠了門閥一屁股債,好多年才還清。

要是當時有一支大軍在手,高麗王廷寧願鎮壓,也絕對不會賑濟。

另外一個高麗大臣金崇信也出列道:“啟稟陛下,李簽之言屬實。倘若是百十萬人往一個方向逃難,又是冬季,那麽賑濟所費,會暴增數倍。”

為何高麗大臣知道,漢人大臣就不清楚?

因為他們還沒有遇見過這種賑濟。

之前的賑濟,流民來自四面八方,群體也比較分散。並不是某個地區的人口大量的集中的突然往一另一個地方遷移。

兩者不同之處在於,一般流民只是到處流浪找食物,不會走的太遠,吃飽了就自己回去種地。而後者,則具有集體大移民的性質。

一個地方的人口空了,而另一個地方的人口暴增。由此帶來巨大的社會生態災難,引發一系列的長期的影響。

唐廷漢人官員大多很年輕,多是底層出身,經歷和眼界還真比不上李簽這樣門閥出身的政客。

“陛下,賑濟流民代價太過巨大,實在是大唐難以承受之重。臣請以社稷為重,阻擋流民南下。他們雖是漢人,可畢竟還不是大唐百姓。大唐不救他們,這後世史書也無法苛責什麽。”李簽道。

誰知,李洛卻毫不猶豫的搖頭:“李卿,你雖然所言有理。可河朔數百萬漢家百姓,乃是華夏後裔,炎黃子孫,朕就算付出再大代價,也不能不管!”

李洛神色堅定無比,“朕不光是大唐的皇帝,更是華夏子民的皇帝!錢糧事關社稷,的確重要,可數百萬河朔漢人,更是重於泰山。朕意已決,接納流民南下,無論忽必烈什麽花招,朕都以民為本,巋然不動!”

林必舉和龔侃等大臣頓時熱淚盈眶,不由自主的一起下拜:“陛下……陛下真乃……千古聖君!”

“天下人有此君父,何其幸也,何其幸也!”歸唐不久的文藝寺卿關漢卿,更是淚流滿臉,“天下真英雄,不會再發廣武之嘆了啊!”

李簽也嘆息著跪下,“微臣慚愧萬分!陛下之心,感應上蒼,春風化雨,實不是微臣所能蠡測啊。”

皇帝的胸懷,實在讓所有臣子都心生感動。

“好了。都起來吧。”李洛淡淡說道,“先說軍務。要接納數百萬流民,軍務大略也是關鍵。至於北伐,就不必再議。”

林必舉和楊漢明等人雖然是文臣,對軍事不在行,可也明白,此時倉促北伐,風險實在太大了。

作為大唐宰相,他們深知唐軍的弱點。

“陛下。”林必舉出列,“當務之急,一是趕緊加強防務,二是做好接納流民和賑濟準備。”

“陛下。”兵部尚書都烈出列,“眼下黃河之南淮河之北,不算洛陽禁軍,大唐有重兵十八萬七千余人,大半布置在黃河南岸。平時用來防守綽綽有余,可要是應對幾百萬流民,謹防元軍趁亂南下,則還不夠。”

“臣請旨,立刻發動南岸州縣民兵,協防黃河,維護秩序,以免流民無法控制,造成大亂。”

李洛毫不猶豫地說道:“準奏!動員豫州兗州徐州青州各地民兵,由縣令和縣尉直接統領,受郡守節制,協助官軍。”

聖旨一下,當即兵部就發了部令,軍師府用了印,皇帝用了璽,然後火速送出皇宮,連夜傳令各州縣。

十幾萬民兵將會被動員組織起來,協助官府維持秩序,防禦元軍趁火打劫。他們只是民兵,戰鬥力當然不強,可維持治安差不多了。

“傳旨,速抽調臨安駐軍五千、襄陽駐軍五千、金陵駐軍三千、潯陽駐軍兩千、鎮江守軍一千、鄂州駐軍兩千、漢陽駐軍一千、松江駐軍一千,共兩萬人過江北上,以荊州節度使董虎臣統帶!”

“遵旨!”

抽調兩萬精兵北上支援,已經是唐廷短期內能調動的最大陸軍援軍了。

說起來似乎令人難以置信,大唐如今已經有水陸八十萬大軍,為何緊急關頭,只能抽調區區兩萬兵馬北上?

這一點,文武大臣們都是心知肚明。八十萬大軍,聽起來嚇人,其實還真不敷使用。

第二次北伐前,唐軍有七十萬五兵馬,可北伐後減員不小。如今這八十來萬,還是收編了淮南宋軍,補充新兵後的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