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90章 天下有此君父,何其幸也!(第2/4頁)

“荒謬至極!”禦史大夫龔侃忍無可忍地喝道,“大鴻臚,那是漢家百姓,不是夷狄,更不是草芥!難道為了省事省錢,就不管他們死活麽?你未免太過無情了罷!”

李簽夷然不懼地說道:“下官也覺得他們可憐。可那又如何?緊急關頭,需要壯士斷腕,不要怕什麽民心非議,那是沒辦法的事。”

“下官敢問憲台相公,你可知賑濟這數百萬百姓,需要多少錢糧麽?下官來幫相公算算。”

李簽是做過高麗宰相的人,是混跡宦海數十年的老政客,論起政治才能,當然要比不到三十的龔侃老道。

“首先,河南江北剛收復不久,明年肯定是沒有多少余糧的,那就只能從江南幾州運糧。”

“眼下是隆冬臘月,離明年夏麥收割,還有半年。這半年時日,就算喝粥,賑濟五百萬人,加上消耗,起碼要七八百萬石糧食!這還是最少的消耗。”

“而且,帳還不能這麽算。這麽算數目最少,其實還是錯的。”李簽肅然道。

這麽算有什麽不對麽?龔侃眉頭一皺,他認為七八百萬石糧賑濟應該夠了。雖然這數目也很巨大,可大唐還是能勉強拿出來的。

李簽繼續侃侃而談:

“明年北伐收復河朔,這幾百萬流民還是要回去的,不然,北方的土地誰來種?北方總不能千裏無人煙吧?都成了空地,大唐又如何設置官府,恢復治理?他們要是不回去,難道還要分河南百姓的地麽?河南百姓如何肯答應?”

“既然明年他們還要回去,那憲台相公算算,他們還能趕得上開春的農時麽?趕不上了。既然開春農時趕不上,明年就沒有糧食收割!”

“所以,他們只能指望後年夏天的麥子。到後年夏天啊,朝廷賑濟他們不是半年,最少應該是一年半才對!”

“那麽,既然指望他們回家鄉恢復生產,就不能再讓他們只喝粥,這樣的話他們沒力氣,生產無法盡快恢復,後年的麥子都不夠他們自己吃了,那就可能要賑濟到洪武七年!要是這麽算,就是兩三年!”

“這還不算。既然一定要把他們送回北方種地,那麽賑濟糧就要運到北方,運輸距離大增,這路途遙遠,路上的消耗就會加大,一前一後,又要多出好幾百萬石賑濟糧食,最少!”

李簽說到這裏,很多大臣都反應過來。

可不是這樣麽?

大多數人都想簡單了啊。

原本以為,最多賑濟一年半載,可聽李簽這麽一分析,竟然是一年半最少,甚至要兩三年!路上的消耗,也遠比預想的多的多。因為到時還要運到北方去。

這麽一算,竟然需要幾千萬石糧食賑濟!

這個代價,實在太大太大了。

太嚇人了。

就是李洛,之前也沒有算明白這筆賬。

李簽的話還沒完,“人喝粥可以,可是鹽不能少。五百萬人,兩年要消耗多少鹽呢?將近兩百萬石!雖然大唐鹽政清明,鹽務官營,鹽價遠比宋元便宜,可這些鹽,仍然要幾百萬銀元。”

“生產恢復之前,他們都處處需要朝廷賑濟。除了糧食和鹽,還有取暖,布帛等物,還要居住安置,雜七雜八,能多出很多難以想象的支出,這些亂七八糟的開銷加起來,兩千萬根本打不住。”

“下官算過,要完成五百萬北方百姓的賑濟,朝廷要賑濟最少一年半以上,統共要花費的錢糧,前後大概在八千萬以上!”

八千萬以上!

這個數字,嚇了眾臣一跳。

大唐洪武四年的正常國庫總收入,都沒這麽多。

這麽一算,大唐國庫好不容易積攢的錢糧,會一掃而空。而且明年後年還要勒緊腰帶過苦日子。

李簽還沒說完:“憲台相公,下官這筆賬,絕對不會算錯。只會算少,不會算多。如此大的代價,難道是大唐應該承受的麽?”

“所以,下官才主張,幹脆不賑濟,應該用武力阻止流民南下。流民只要南下,就視同元軍,迎頭痛擊,將他們趕回北方。大唐,不是他們想來就來的地方。”

這一席話雖然說得很是冷血,可龔侃竟然無言以對。其他大臣雖然心中不快,可也覺得李簽說得未嘗完全沒道理。

實在是代價太大了。

“大鴻臚,這筆賬,未必就是你這麽算的吧?真有八千萬這麽多?”林必舉神色凝重,“你給陛下好好說說,真沒有算錯麽?”

他算的賑濟數字,比李簽小多了。他仍然不太相信真有這麽多。

李簽舉起玉笏:“陛下,皇後陛下,太上皇陛下,太子殿下,還有各位相公,李簽絕無虛言啊。倘若真要賑濟數百萬流民,最少要花八千萬。因為,這不是一般的賑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