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46章 吞並南洋,大軍北歸(第3/4頁)

誰能想象,元朝竟然修通了東西貫通歐亞,南北貫穿大理的交通大動脈?元朝對西對南用兵之頻繁,為歷代之最,就有賴於高度發達的驛站。唐軍南征之所以如此順利的調兵南下,有依賴了元廷驛站。

史書記載元朝:“人跡所至,皆設驛站,使驛往來,如行國中。”簡直空前絕後。

是元廷用刀子逼著廣大漢人和各族百姓,不知累死多少人才修成四通八達的驛站系統。由此可以想象,有基本盤的野蠻王朝的可怕。

可惜元朝滅亡之後,大部分驛站遭到廢棄。時間一長,就不再有路了。

“就讓那些奴隸慢慢修建,不要急在一時。這次南征剛剛結束,今年還要北伐,關中還在大興土木,南洋驛站雖然重要,卻不是當務之急。”崔秀寧反對大幹快上。

“顧鎧,工部火器局制作的三眼手銃,如今有多少了?”崔秀寧看向工部尚書顧鎧。

顧鎧本是一個盔甲師,只因為技術精湛,又是海東時代的老人,竟然做到工部尚書高位,還封了伯。這古往今來,也是蠍子拉屎了。

可見,平台比個人能力更重要。

“啟稟皇後,已經完成三萬兩千支。到今年秋季,五萬支三眼手銃絕對能完成。”顧鎧回到。

三眼手銃,是為騎兵準備的輔助兵器。因為唐軍騎兵騎射比不上元軍騎兵,崔秀寧只能下令研發一款適合騎兵使用的手銃。

這手銃本質上和火槍手的火銃沒有區別,只是很短小,裝藥量也少,有效射程也只有五十步,遠不如弓箭。

不過,相對明軍的三眼火銃,崔秀寧設計的三眼火銃還是要先進一大截。明軍雖然裝備了大量三眼火銃,卻沒有轉輪機制,只能用火繩,有效射程也只有三十步。

而唐式三眼火銃無論是設計,還是材料,工藝,火藥都比明式先進靠譜,不但是轉輪燧發,有效射程和可靠性也強多了。

然而,仍然只是一種輔助性武器。

騎在馬上使用,基本上也就只能發射三次,要在馬上完成裝填彈藥很難。實戰效果肯定是不如蒙古騎兵的弓箭。

說實話,其實更適合裝備給警士,而不是騎兵。

可是沒辦法啊。

馬上要北伐了。唐軍騎兵空有強悍的白刃馬戰技能,可騎射本事和元軍騎兵差了一大截,也只能靠這手銃彌補騎射不足了。

再借助先進的盔甲防護,拼著挨一兩箭沖上去發射手銃,總比沒有好。這樣還有利於在拉近距離的過程中不用太吃虧。

崔秀寧聽到顧鎧匯報的最新數字蛾眉一皺。

到時才五萬支?唐軍騎兵可是超過了二十萬啊。

“不行,太慢了。到秋季北伐,能不能湊齊十萬支?”皇後問。

顧鎧露出苦笑,“皇後陛下,這三眼火銃因為要制作轉輪,還有三個槍管,制作難度比長銃更耗費功夫。如今火器局除了趕制三眼火銃,還要生產火槍火炮,軍中的舊槍舊炮也需要更換。要想再增加產量,已經不可能了。每月,最多三千多支頂天了。”

三個槍管,是制約產量的最大問題。

既然能制作轉輪,為何不幹脆制作左輪手銃?左輪手銃可是只有一個槍管啊,而且還不止三發。

這不是崔秀寧不想幹,而是幹不了。

左輪槍的左輪,和唐式三眼火銃的轉輪,根本不是一回事啊。

左輪槍使用的左輪,用的是近代殼式子彈,以及近代底火撞擊擊發,左輪屬於彈倉,同時屬於槍膛。

可唐軍用的是定裝火藥鉛彈,燧發擊發,差別很大。

要造出真正的左輪槍,先要解決子彈和底火擊發這兩大難題。很遺憾,這是工業革命百年後的發明,她崔秀寧根本沒有那個能力搞出來。

想都不要想。

退一萬步說,就算能搞出十九世紀的左輪手槍,就憑那個有效射程和精度,也未必敵得過蒙古騎兵的弓箭。

人家能在高速奔馳的馬上將重達六兩的鈚子箭(鏟刀破甲箭),準確的射中五十米內的敵人,破鐵甲!更能將二兩重的銳箭準確的射中百米外的敵人,穿皮甲!能來去如風的連續開弓,左輪槍手能麽?

“盡量多造。”崔秀寧沒有逼迫顧鎧,她心裏也有數。“已經造出的三萬多手銃,清點編號後移交兵部,兵部盡快下發給騎兵,要他們訓練。”

“遵旨。”都烈很高興,“我大唐騎兵,配有騎弓,長兵,手斧。再要配備三眼手銃,那真是如虎添翼了。韃子騎兵再厲害,也未必是對手。”

“那也不盡然。”楊漢明搖頭,“韃子騎射厲害,人家要是始終保持百步距離,一直不遠不近的放箭呢?怎麽破?”

他舉起玉笏,“皇後陛下,北伐事關重大,為了克制韃子騎兵,勢必還要想想其他辦法才是。臣鬥膽直言,大唐從來沒有硬碰硬打敗過韃子騎兵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