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49章 八省旱災與稅制改革(第2/3頁)

為啥四川私鹽案,王淵沒有逮著楊廷和死懟?

以朱厚照現在的心思,只想求穩多活幾年,根本不可能放楊廷和歸鄉。王淵如果不能一擊致命,政治矛盾很可能升級為黨爭,到時候國家大事很難正常處理。

王淵做事留三分,楊廷和心知肚明,兩人早就達成默契。

因此遇到八省旱災的大事,雙方才可以密切合作。這在嘉靖朝是不可能的,政治鬥爭過於激烈,都不給對方留活路,互相之間拖後腿,最終倒黴的還是老百姓。

王淵突然說:“正好借著這個機會,把課稅改革也推動一下。”

楊廷和眉頭緊皺:“就算要改革,也該明年再說,現在必須穩定地方。”

王淵解釋道:“我並非是要大改,而是改實物課稅為征錢。目前,銀元與銅幣已經流通各省,但只有部分稅項是繳納銀錢,其余還是以實物稅收為主。不如借著八省旱災之機,從明年開始,地方課稅全部折算為新錢(銀元、新銅錢),好讓地方也多一些喘息余地。”

蔣冕問道:“糧食課稅,若全部改為征收銀錢,那每年的漕糧從哪裏運來?”

王淵說道:“保留運河、長江沿岸,部分產糧區的本色征收。這些地方的糧課,足以支撐每年400萬石漕米。”

四位閣臣暫時沒說話,都在仔細思量利弊。

若只保留長江、運河兩岸,部分產糧區的實物稅收。那絕對能省下無數運輸成本,於國於民都是大好事,但會傷及漕運官員、士卒的利益。

毛紀問道:“一旦完成改革,空置下來的漕兵、漕工,至少在二十萬人以上,這些人的生計如何安排?”

王淵笑道:“大部分漕兵、漕工,恐怕日子會更好過。”

眾人沉默。

事實真如王淵所說,漕兵、漕工看似有鐵飯碗,但他們的生活非常艱苦。就算沒有運輸任務的時候,也會被漕運武官役使幹私活,整年勞累卻沒啥工資可拿,只能憑借微薄的口糧度日。不運漕米了,反而是好事,他們可以自己打工賺錢,是一種人力資源的解放。

可萬一找不到工作呢?

而且,找工作之前,還得解決他們的戶籍問題,漕兵和漕工的戶籍是單獨立冊的。

這才是重點,也是官員所說的“百萬漕工衣食所系”的本意。

王淵繼續說道:“改糧為錢的地區,少量漕兵和漕工,繼續留用運輸稅銀,剩下的全部轉為民戶!”

“不可,”蔣冕提醒道,“全部轉為民戶,對王尚書而言,只是一句話的事情。但對那些漕兵和漕工來說,他們只有戶籍,卻不能分到土地,全都會變成流民。一下子多出二十萬流民,若有宵小振臂一呼,行那陳勝、吳廣之事怎辦?”

王淵微笑道:“官府不再鉗制戶籍便可,流民自然都能變成遊民。”

“胡鬧,”楊廷和堅決反對,“若不再鉗制戶籍,天下丁糧如何征收?”

王淵說道:“最合理的辦法,應該是‘攤丁入畝’。但攤丁入畝肯定無法推行,那就暫時不管。丁糧如何征收,地方官自己會解決,你盯著戶籍,丁糧就好征了?”

楊廷和無言以對。

丁糧,即人頭稅。

康熙說“盛世滋丁,永不加賦”,不是說國家不提高稅收,而是說以某年為定額,今後新增的人口數量,不用再繳納人頭稅了。

這八個字純屬廢話,就算國家想加征人頭稅,那也是難以辦到的,地方官就不允許這種情況發生。法定人頭稅越多,地方官就越難完成任務,因此主動瞞報人口,戶籍黃冊上的人口數量總是難以增長。

雍正搞出一個“攤丁入畝”,人頭稅因此取消,全國人口頓時爆炸式增長。這並非意味著,真實人口數量打著滾的往上翻,而是百姓和官員願意如實進行人口登記了。

大明的人頭稅,主要有三種,即:裏甲銀、均瑤銀和鹽鈔銀(還有其他稅種,但可以忽略不計)。

鹽鈔銀,就是按照人口數量,征收食鹽消費稅,這筆錢需要上交中央。

王淵的新鹽法,實際取消了鹽鈔銀,把消費稅直接算進鹽價裏面,零售鹽價反而因此下降了。這裏面的差額,以前都被私鹽利益集團賺走。

裏甲銀和均瑤銀,不用上交中央,屬於地方財政收入,也是皂吏們的重要灰色收入來源。

為了逃避人頭稅,全國產生大量黑戶,大明的人口數量,相比開國初年也不怎麽增加。地方官和裏甲長,全都胡亂攤派,早就不按戶籍行事,楊廷和的擔憂純屬多余。

幾百年後,有個叫馬伯庸的學者,從史料中發現一樁奇案,完美顯示了大明的人頭稅有多混亂。

卻說,有個叫帥嘉謨的人,在徽州府擔任會計員。他發現,徽州六縣的人丁絲絹(人頭稅的一種),全都算在歙縣百姓身上,其余五縣兩百年沒交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