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06章 就硬沖

蒙古此次南侵首領,一個名叫墨爾根,另一個名叫格根,還有一個叫昆都力哈。

墨爾根就是史書裏的“吉囊”,只因這廝身為蒙古副汗,而副汗在蒙古語中又是“濟農”,音譯誤差之下墨爾根便成了吉囊。

格根則是後來的“俺答汗”,俺答即結拜兄弟之意。隆慶皇帝封其為順義王俺答汗,意思是“隆慶帝的結拜兄弟親王可汗”,簡稱俺答汗。

昆都力哈是喀喇沁蒙古首領,大明呼其為“老把都”。

為了方便閱讀,在此把他們稱作吉囊、俺答、老把都。

吉囊今年二十一歲,俺答今年二十歲,老把都今年十七歲,兄弟三人雖然年輕,但早就已經威震草原。三年前,他們帶兵征討兀良哈部落,已然收復北元舊庭及周邊廣袤草原(即今蒙古國中部)。

其轄地,北至烏蘭巴托,南到河套地區。

“兄長,咱們一路打來,明軍都沒有動靜,看來報信之人說的是真話。”俺答高興道。

吉囊也非常滿意:“明軍內耗,正是我們的大好良機。”

老把都大笑:“這次要搶光整個大同!”

從兄弟仨的對話就知道,蒙古大軍這次南下,是有大明邊軍前去報信所致。

明代中期,大同乃九邊之首,戰兵最多,軍費最高,糜爛程度也最嚴重。

歷史上,僅在嘉靖年間,大同鎮就前後爆發四次兵變。第三次兵變的時候,甚至主動勾結蒙古南下,無非是借外敵彰顯自身重要性,逼迫朝廷招撫時答應過分條件,同時索要更多的京運糧餉。

嘉靖朝糟糕至此,一是朱厚照留下的隱患,二是大禮議內耗太嚴重。

由於朱厚照好大喜功,提拔了太多高級將領,導致武官含金量嚴重貶值,並且破壞了武將的正常升遷。朱厚照偏愛江彬和太監,又愛超階提拔武官,於是大同鎮的總兵、副總兵、偏將這些職務,只要給江彬、太監行賄豐厚就能獲得。

高級武將靠送銀子上位,得到官職之後,自然瘋狂盤剝士卒,邊鎮情況迅速惡化。比如應州之戰,戰功僅次於王淵的大同總兵王勛,因為送的銀子不夠,戰事結束就被明升暗降了,換上一個陰險狡詐的朱振。

而嘉靖朝大禮議,文官互相爭鬥,無暇顧忌邊事,甚至政鬥還波及到邊關將領,進而加劇了正德朝留下的隱患。

這個時空有王淵存在,江彬死得更早,也沒有什麽大禮議,按理說應該要好一些。

但是,朱厚照選擇收復大寧,還去遼東打了一波。

前後兩場對外戰爭,都需要動用大量軍費,大同鎮的京運近乎斷絕。武將撈不到中央補貼,就變本加厲壓榨士卒,大同的情況甚至比嘉靖初年更嚴重——京運並非必須的,僅為前線經費不足,由中央補助軍費的臨時措施。

嘉靖朝由於大同徹底糜爛,才把京運變成固定項目,完全靠中央砸錢維持大同穩定。

若非隆慶朝的“俺答封貢”,以大同鎮的糜爛程度,恐怕大明朝的國運更短。那是一出宮廷倫理劇,俺答汗愛上自己的外孫女(兼孫媳婦),而且還真搶過來了,被爺爺戴綠帽的孫子因此投靠大明……

綜上,大同鎮已徹底糜爛,要麽依王淵的想法徹底改革整頓,要麽像歷史上的嘉靖那樣由中央撥款維穩(一個大同鎮,到了嘉靖末年,竟消耗七成以上的中央軍費撥款)。

“兄長,既然各堡明軍固守不出,那就在外面搶一圈回去,”俺答雖然年輕一歲,卻性格更穩,“大同鎮太堅固了,我們是不可能攻下的。”

吉囊一向頭鐵,性格堅毅、暴躁且兇殘,他說:“根據明軍情報,只要我們四處劫掠,那個總督席書就必須出兵。他如果不出城跟我們打,這次明國的一切損失,罪名都會安在他頭上!所以,狠狠劫掠,鬧的動靜越大越好,把席書從大同城引出來。”

俺答仔細想了想,笑道:“只要滅了席書的軍隊,大同城就兵力空虛,而其他明軍又不來救,大同城輕而易舉就能攻破!”

老把都說:“大同城內錢糧無數,夠我們吃好幾年的。”

兄弟仨越想越興奮,那可是大同城啊,山西行都司和大同總兵的治所,整個大同鎮的糧草都要先運到這裏儲存!這屬於專項軍儲,不跟地方財政掛鉤,由兵部、鎮守太監和山西行都司進行管理。

一旦攻破大同城,把那些軍儲糧草搶走,整個大同鎮的官兵都得餓肚子。他們不但可以搶劫無數,還能削弱明軍實力,今後想去哪兒就去哪兒。

六萬蒙古大軍,在大同鎮東北部肆虐一番,又大搖大擺從大同城東部南下,而且行軍速度非常緩慢,生怕走得太快席書追趕不上。

如今,山西行都司官員,已經被席書一鍋端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