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00章 貨幣問題(第2/3頁)

承運庫由戶部掌管,文武百官的俸祿,即由承運庫來開支,財源也來自各地鈔關和工部鑄錢。

弘治朝以前,關稅都是錢鈔兼收,軍餉俸祿也以發糧為主。弘治皇帝對此進行了改革,關稅押解進京必須給銀子,徹底將大明寶鈔廢棄,中央甚至不再收銅錢。

同時朝廷開始鑄錢,並發放洪武、永樂、宣德三朝積錢,讓地方收稅至少舊錢(前朝所鑄)、制錢(大明所鑄)各半,沒有制錢的舊錢二抵一。為啥制錢稀缺?因為在很長時間內,大明官方都不鑄銅錢,勒令百姓使用寶鈔。

這些改革,初衷是好的。

中央只收銀子,是因為押解銅錢進京太費事兒。讓地方收納銅錢,是想徹底廢除寶鈔,方便老百姓的日常生活。

但到了朱厚照當皇帝,僅僅十多年時間,這種改革就遇到尷尬局面。

因為中央只收銀子,而給官員發俸,給士兵發餉,又大量使用銅錢,內府和戶部的銅錢竟不夠用。

咋辦呢?

內府和戶部,只能在民間兌換銅錢,不可避免的中飽私囊,大量兌換那種劣質私錢。發給官員和士兵的時候,用私錢按制錢的幣值發放,導致官員拿到手的俸祿,還不足真實工資的三分之一。

官員們當然不樂意,特別是拿工資過日子的清水衙門。他們的俸祿本來就不多,領劣錢就更吃不飽飯!

大家拒絕收劣質銅錢,此事鬧得很大。負責發工資的衙門,兩手一攤說:“庫房銅錢不夠,我也沒有辦法。”

當時還是張永出來擺平,挪用內府天財庫積錢給司鑰庫,用來給京兵發糧餉。又調用布政司庫錢給承運庫,用來給官員發俸祿。張永還建議,今後中央收關稅,核定為七百文(制錢)一兩銀子,不能隨意更改銅銀兌換比例,並且禁止民間私鑄銅錢。

張永雖然貪婪成性,但還頗有治政水平,他的這些建議被文官一致贊同。

至少京城的文武百官,能領到足額俸祿,都得感謝張永。現在已經形成制度,京官們的每月俸祿,都由地方布政司府庫單獨運銅錢入京發放。

此刻張永解釋一通,朱厚照終於明白過來。他不關心財政問題,而是問道:“官員俸祿有地方布政司運錢供給,那京營士卒的糧餉呢?司鑰庫的銅錢夠用嗎?”

當然不夠用,但誰去管啊?

西官廳(京城邊軍)的士卒還算不錯,東官廳(京營)卻普遍拖欠糧餉。司鑰庫發餉時沒有銅錢,就直接給克扣過的銀子,而武將則領走銀子吃空餉,再隨便買點糧食發給士卒而已。

江彬笑著說:“司鑰庫的銅錢雖然不夠用,但可用銀子買糧發放,公子不必擔心。”

“那還好。”朱厚照非常關心京營士卒。

王淵都懶得拆穿,因為拆穿了也無用,皇帝只要不親自盯著,這種事情就會一直發生。

王淵只關心國家財政,說道:“公子,張管家雖然禁止私鑄銅錢,可市面上的銅錢終究不夠用。不妨鑄造‘正德通寶’,一來緩解銅錢缺口,二來彰顯浩蕩皇恩。鑄錢需用料十足,跟私錢加以區分。”

正德朝是沒有鑄過銅錢的,後世收藏的“正德通寶”,要麽是現代假貨,要麽是古代私錢。

朱厚照才不管什麽緩解銅錢缺口,只對彰顯皇恩浩蕩有興趣,當即說道:“那就鑄造正德通寶!”

王淵早有準備,建議說:“雲南產銅,可在昆明鑄錢。杭州開海,外來銅材便宜,可運至南京寶泉局鑄錢。其余地方,不得鑄錢,當用各地舊錢,與南京、雲南新錢兌換。”

各地布政司,都有鑄錢權力。

比如廣東那邊所鑄銅錢,就被民間稱為“青錢”,只因鑄錢時添加了太多錫所致。

各地官方鑄造的劣錢,是沒有辦法禁絕的。好在如今的京官俸祿,都得地方布政司解送銅錢進京,如果規定只能給正德通寶,各地布政司就必須去兌換一些,如此也算加快了新錢的全國性流通。

至於鑄造大額錢幣,增加中央財政收入?

嗯,朱元璋也是這樣想的,明初的銅錢有當五文、當十文、當五十文、當百文等幣值。結果導致私錢泛濫,鑄得比官錢還精美,那玩意兒可是百倍暴利!

明代官員也想整頓貨幣,於是在明朝中晚期,就出現了精美的金背錢、火漆錢和镟邊錢。但是太過精美,用料太足了,鑄錢還得賠本,鑄到最後官方都偷工減料。而且劣幣驅逐良幣,精美官錢被富戶收藏,劣錢反而在市面上流通。

王淵前兩天收到京城來信,蒸汽機已經改良成功,今後可以使用蒸汽壓制錢幣嘛。這玩意兒可以大規模制造錢幣,而且成本低廉,富戶隨便收藏就是,你收藏多少老子制多少,到最後肯定沒人收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