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6章(第2/3頁)

而縣試這種童子試,選小題則多有啟發、開拓思維的意思。

這個時候,明道齋的少年們又油然而生出了一股優越之感。

想他們從前天天做小題都快做吐了有沒有!

於是就按之前張幼雙訓練的那樣,揚長避短,發揮各自在理法辭氣這些方面的長處。

當真是有條不紊,胸有成竹!下筆如有神!

王希禮望著卷子,倒是沒著急寫,而是微微愣神。

原來不知不覺之中,張幼雙的影響已經如此深遠。

這縣試竟都叫她給猜中了!可她明明是個女人,絕無機會參加科舉的機會。

她是如何知道這麽多的?!

張衍扭頭看了左右的同窗一眼,目光盈盈。

雖然娘沒機會參加科考,但如今,他卻覺得這考場上無一不是張幼雙。

他們就是她意志的繼承!

這兩道文題都不難。在明道齋的這些天,在俞先生的教導下,他於科場作文上又增了不少心得體會,學到了許多娘之前沒教過的東西。

微微閉上眼。

張衍心知。這次考試對自己而言很重要。

望著空白的卷面和稿紙,張衍深呼吸了一口氣,強迫自己進入狀態。

這道“谷與魚鱉勝用”,出自《孟子·寡人之於國也》

這道題就截取自後世學生們都眼熟的一句話“不違農時,谷不可勝食也;數罟不入洿池,魚鱉不可勝食也;斧斤以時入山林,材木不可勝用也。谷與魚鱉不可勝食,材木不可勝用,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。養生喪死無憾,王道之始也。”

再睜眼時,張衍心情確實已平復了不少,沒有耽擱,他手腕不停,筆尖流瀉出一串端正的楷書。

反復在稿紙上斟酌了許久,卻沒著急往卷面上謄抄,幾句話在口中翻來覆去地嚼了幾遍,確定用詞的確無礙,才扯了卷子,落下一筆。

“推物阜之效,可實按諸實用間矣。”

自然之利有限,而用之無度,必山窮水盡,山無樹河無魚,民無以聊生。為人君者,當讀孔孟之書,當行仁政。

……

所謂讀書破萬卷,下筆如有神,在此刻得到了最好的體現。

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。

“啊——嚏!”

擱下了筆,王希禮嫌惡地往後讓了讓,忍不住看了前面的考生一眼。

對方佝僂著腰,在寒風中被凍得瑟瑟發抖,噴嚏連天。

王希禮他一向體弱,許是跑了一年多的操,身子骨也紮實了不少,坐在寒風中,竟然倒也沒怎麽覺得氣虛體弱了。

與之相反的是周圍的其他學生們,平日裏一門心思撲在了舉業上,視舉業為唯一的正途,鮮少運動。

寒風中坐一整天,不少人已然被凍成了呆逼,體虛者紛紛打起了噴嚏,更有甚者還流出了鼻涕。

打噴嚏、擤鼻涕的聲音不絕於耳。

這副模樣,哪裏想到會是日後的秀才、舉人老爺。

兩道題考一天,時間足夠充裕。

待到中午時分,明道齋的學生們便拿出了長耳竹籃裏預備的吃食。

這也是張幼雙提前準備好的,多是些便於攜帶的糕點,什麽紅糖小饅頭、棗泥糕……

大腦在這種高速運轉的情況下,更需要及時地補充糖分和熱量。

問皂吏要了熱水,明道齋的少年們一邊咬了一口香甜軟糯的糕點,一邊一口熱水下肚,胃裏暖洋洋的,精神又振作了不少。

這第二道題,題目為“子曰可以共學 一章”。

這道題出自《論語·子罕》,原文是:子曰:“可與共學,未可與適道;可與適道,未可與立;可與立,未可與權。”

有人和他共同向學,但未必和他共同向道。有人可和他共同向道 ,但未必可和他共同強立不變。有人可和他共同強立不變,但未必可和他共同權衡輕重。

這道題題目復雜,包涵的東西多,十分難寫。

漢儒以反經合道為權,所謂反經合道就是指雖違背常道,但仍合於義理

這一次張衍凝神看了又看,思索了許久,這才垂著眼鄭重其事地落了兩行字。

“聖人以精義望學者,而歷言其所至焉。

夫輕重合宜謂之權,自共學適道以至於立,亦雲可矣。顧遂能事事皆合於義焉?

……”

不知不覺間,日頭已然西斜。

此時場中也有幾個人站起身,提前去交卷,為的,就是希望知縣能當堂面試,在這麽多應試的學生中能刷個臉,脫穎而出。

若文章寫得不錯,知縣還會問你幾個問題,答得好了,當場就錄了。

約莫三四點的時候放了頭牌,張衍拿起草稿紙連同試卷一起去交。

少年文質彬彬,容貌甚佳,氣靜神恬。

趙敏博不由多看面前這少年一眼,又去看他寫的這張卷子。

這兩篇文章都寫得尤其穩重,洋洋灑灑,蔚然通古。第二篇文章其實十分難做。不過短短一句話,就分了四個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