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5章(第4/4頁)

“讓一讓,讓一讓……該我了!”

鋼鐵輪軸有節律地運作著,銅板上茶葉翻炒,發出嘩嘩的聲音。

然後,銅鍋裏的茶葉通過鏈條,輸送到篩網上,隨後又轉到另一個案板上搗壓,最後,深色的茶葉從管道裏傾瀉而出,幾個夥計擺好馬口鐵罐,接滿之後,放到另一個平台上稱重、密封……

“這是博雅公司的新式制茶生產線!”林玉嬋顧不得喝口水,扯著嗓子喊,“做出的茶,跟手工的,沒有區別!眾位街坊們賞臉,待會有免費茶水喝……”

有了郜德文的三千兩銀子注資,博雅公司趕在還款期限的最後一日,順利付了尾款,拿到了徐建寅設計、旗記鐵廠督造的蒸汽制茶機。

就用剛剛兼並來的、德豐行的工作作坊,安裝了鍋爐機械,學習調試幾天,開始上工。

林玉嬋不錯眼珠地看著那規律的零件運轉,又是自豪,又是後怕。

一個月前,她捧著空空的挎包坐在馬路邊,欲哭無淚。

一場官司打得兵荒馬亂。只要任何一個環節出一點紕漏,這機器就運不到她眼前。

不過現在,一切困難都成了過去式。借著大清朝洋務運動的東風,她終於從農耕時代跨越到蒸汽時代了!

有著漢口茶商們“機器壞風水”的先例,林玉嬋特意叮囑,開工之日,該拜的神都要拜到,鞭炮往死裏放,噪音擾到的四鄰八家都送茶葉,然後還請個風水先生,煞有介事地調整機器的方位,往蘭開夏鍋爐頂端糊了數個平安符,確保這洋人的物事到了中國也能入鄉隨俗,乖乖幹活,不給中國人惹事。

廠區開放三天,請路過的鄉親們隨便參觀,一解心中之惑。

此外,還寫信邀請各位股東蒞臨參觀,看一看他們的投資都用在了什麽地方。

於是這幾天,廠房周圍人潮洶湧,大家都來圍觀這能制茶的大怪獸。

“全上海第一家蒸汽制茶商號!有詩為證——”

棉花經理常保羅破例前來友情串場,文縐縐地朗讀了自己新寫的幾首小詩,專門歌頌眼前這劃時代的鋼鐵怪獸。

噼裏啪啦,大家鼓掌。還有人當場應和,場面其樂融融。

忽然有人注意到:“——哎,裏面怎麽是個女的?她會用機器嗎?”

毛順娘頭上包著布,濃密的頭發仍然裏出外進的露出好幾束。她拿著一個溫度計,正細心調試生產細節。

女孩子本身體力是弱項。這種用機器代替人力的新構想,她接受得最積極。加上本來就對制茶工序十分精通,沒幾天就操作得熟練,倒成了車間裏的一把手。

林玉嬋在門外,笑著解釋:“這是我們公司的……嗯,技術經理!女子體弱,又細心,力氣活做不來,更適合操作這些機器。大家見笑。”

在如今的中國,西洋機械剛剛引進沿海地區,“男人更適合操作機器”的刻板印象還沒有形成。正相反,婦女由於體力上的限制,反而被認為是更適合使用機械助力。比如紡紗織布軋棉花,鄉間田裏早就有無數婦女使用小型機械生產勞動。

所以林玉嬋稍微帶一帶節奏,大家就接受了這個說法:“可不是嘛。一個小囡,讓她端這些大鍋大勺,她也端不動啊,哈哈。”

還有人好奇:“這個桶是幹什麽的?——那個爐子呢?”

林玉嬋和幾個博雅員工分工合作,化身講解員,給大家答疑解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