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1章(第2/4頁)

在這種輿論壓力之下,大英按察使司衙門應該會對此案加以重視,快審快結。

江面上汽笛聲傳來。神氣活現的洋行蒸汽船,耀武揚威地擦著這艘上海至吳淞的小渡船而過,波浪湧來,把渡船推得左右搖晃,又撞上江邊破船,咯噔幾聲。

鋼鐵淘汰了帆和木,華人船運大批倒閉,報廢的沙船漂在江面兩岸。

這些曾在中國水道裏暢通無阻的巨大沙船,這些曾將一年年的漕糧運到北方、使整個帝國免於饑餓的功臣,眼下如同一具具餓殍,負著整個行業的薄暮之息,散落在蘆葦叢裏,任憑腐爛風吹。

蘇敏官踏出艙外,用船槳撥開朽壞的浮木。

“林姑娘,我收回上次的態度。”他的聲音在蘆葦叢中回蕩,有股濕潤之氣,“若你真能拿回款子,你那個制茶蒸汽機,還是可以試一試的。”

林玉嬋盯著他的背影,小小哼了一聲。

雖說對蘇老板來說,食言而肥是家常便飯;但他能把自己關於投資的意見給吃回去,四舍五入就是個小小的道歉。

“八字沒一撇呢。”她說,“也許敗訴呢。也許訴訟費幾千兩銀子呢。”

蘇敏官側首,看著她那記仇的小冷笑,不禁莞爾。

她被人挖了這麽大一個坑,眼看摔得鼻青臉腫,卻能從旁人意想不到的地方,一步步的爬出來。

敗訴就敗訴,她敢用洋人的遊戲規則跟洋人硬剛,有這勇氣,不怕籌措不到兩千兩銀子。

小姑娘神采奕奕,然而眼中的紅血絲清晰可見。這些日子怕是天天點燈夜讀,惡補洋人的法律知識。

“覺還是要睡足。”他沒頭沒尾地關心一句,馬上又說:“茶葉量產之後,我可以訂購。”

林玉嬋神色緩和七分,嘴角不自覺地翹起,又板起臉,說:“等你有錢了再說吧。”

艱難穿過沙船墳場,眼前的水道開闊起來。吳淞炮台若隱若現。

以前城區到吳淞沒有渡船線路,只能靠百姓自己包船前往。如今義興也開通了這些短途的草根航線,讓吳淞地區種棉花的農民能快速往返市區。

蘇敏官伸出手,“阿妹。”

林玉嬋不解:“這就下船?打靶不是炮台那裏——”

“打靶下午再說。”他挽過她的手,輕巧帶下船,跟義興的船工揮手作別,“要進洋人衙門,雖然用不著跪拜磕頭,也不會挨板子殺威棒,但還是有許多不便明說的規則。有幾位漢口客商,當初跟我一起在漢口領事館狀訴史密斯的。他們今日正巧來吳淞短泊,我做東,請他們在縣城吃頓飯。我們好歹也都進過洋人衙門,知曉一些陷阱和門徑,也許能幫得上忙。阿妹賞個臉?”

----------------

一周後,馬戛爾尼太太狀訴馬戛爾尼先生的嫁妝案件,如期在大英按察使司衙門開庭。

這個衙門並沒有單獨的辦公大樓,庭審地點是借用了英國領事館裏的一間屋子。這房間平時空蕩蕩,此時人滿為患,臨時從各地調集了幾十把椅子,有中式藤椅,有歐式沙發,還有小板凳、竹席,混搭著擺在一起,依然容不下前來旁聽的僑民。

平日裏井然有序的英領館門口,此時也橫七豎八地停滿了馬車。有些僑民眼看交通擁堵,幹脆換了中國人的轎子、獨輪車,溜縫兒似的從馬車之間靈活鉆過去,把本來就堵塞的大街塞得滿滿當當。

洋行職員、水手、領航員、太太小姐、教士、文員、廣方言館外教、甚至工部局公務員……

英國領事館去年舉行的聖誕晚宴,都沒來過這麽多人。

領館衛隊扯破嗓子維持秩序,還臨時調來幾個巡捕。克勞福德督查親自坐鎮,頂著一張嚴肅面孔大聲喝道:“秩序!秩序!”

事實證明,洋人看起熱鬧來,那投入的程度跟中國人不相上下。

誰讓這案子還沒開庭,已經鬧得滿城風雨。在E.C.班內特公開發難之時,馬清臣正在視察洋炮局新廠區,幾天沒看報紙。等他回到府上,事態已然發酵,就連他家廚子都朝自己擠眉弄眼,頗有幸災樂禍之意。

馬清臣看了報紙,兩條整齊的胡子都氣歪了。

自古妻子嫁妝歸丈夫,怎麽還有那麽無聊的人,在這種常識上做文章!

關鍵還得到了自己妻子的默許!

妻訴夫,她還真想得出來!

想找郜德文質問幾句,人家早就分居別院去了——馬清臣學習大清官員的優秀傳統,置了好幾個大宅子,用來社交宴請,自己也可以冬暖夏涼的換著住。官太太為了療養,搬去另一個宅子暫住,也是很尋常的事——夫妻兩人每天擠在一個炕上不分開,那是平頭百姓才做的寒酸事。

馬清臣氣不過,當即也提筆揮毫,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回應,引用了無數傳統規則和英國法條,表明使用妻子的嫁妝是丈夫天然不可侵犯的權利,並且妻子起訴丈夫,不管是在英國還是大清,本身就是違反法律的不道德之舉。請E.C.班內特先生懸崖勒馬,否則鬧得斯文掃地,勿謂言之不預雲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