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8章(第3/4頁)

學校規模小,不需要什麽行政人員。林玉嬋做了“總辦”,相當於總務處主任,張羅各種後勤;郜德文由於是金主,於是請她做監督,給新學校冠名。

郜德文開始有些難為情:“德文書院……不太好吧?”

畢竟不是沽名釣譽的人。而且女子閨名到處張揚,就算是郜德文這種家裏不怎麽講禮教的,也覺得很別扭。

林玉嬋想了想,也表示同意:“對,容易產生歧義。”

雖說現在德國尚未統一,在大清境內寂寂無名。但幾年以後,上海大概會出現大批德商、德國洋行、德意志領事館……這裏再辦個“德文書院”,教的是英文,屬於掛羊頭賣狗肉。

而且按照當時江南的傳統風氣,小學稱“蒙學”,中學稱“中齋”,大學才叫稱“書院”。雖說上海人民沒那麽嚴格,但“書院”太高調了,容易招風。

郜德文拍板:“取咱倆的名字,就叫‘玉德女塾’。”

林玉嬋慌忙推辭:“別把我放前頭啊。”

“德玉不好聽。”

女俠態度堅決,林玉嬋只好聽金主的話,默默暗笑。

玉德女塾……聽起來像是教女德的。

挺好,這名字規規矩矩,安全。

於是花十兩銀子,請名士寫個匾。

建校之日,到場慶賀者五六人。郜德文的五百兩預算,花出去一百有余,大部分是教師的束脩,其余的,林玉嬋設立專門的賬簿暫管,堅決不挪用。

玉德女塾第一屆學生共八人。除了郜德文,還有兩位年輕姨太太,都是嫁了洋人的本地女子。其中費太太的丈夫生意繁忙,為了拴住丈夫的心,決定自習英文,以利溝通;而沙太太的丈夫早已回到英國,並且帶走了他們的孩子,去英國接受教育。沙太太只怕日後母子團聚,反而成了陌生人,於是下決心補習英文和西方文化,提前彌補和孩子的文化代溝。

開課一周後,又多了五名學生——女教士奧爾黛西小姐一直在開展她的傳教工作,幾年來,從附近農村救助了不少婦女,其中五人聰明伶俐,奧爾黛西小姐想收她們為徒,帶著一起傳教。奧爾黛西小姐只有一個通譯,過去有什麽事都是靠通譯一點點傳達,很不方便;聽林玉嬋講起“玉德女塾”,幹脆把這五個女徒弟打包送來,學學基本的英文溝通。

奧爾黛西小姐過去對林玉嬋相助良多,林玉嬋當然一口答應。郜德文又表示書院不盈利,於是這些學生只收了基本的筆墨雜費。

沒有課程表,一周兩三四次課,全憑口頭約定協調,因為教師和學生都很忙——兩位英國小姐社交繁忙,教學工作都得抽空進行。而郜德文每次出府,借口都是跟太太們打麻將、逛街、上香等等。

課程內容也十分隨意,有時是英文,有時是淑女行為培訓,有時是讀聖經,有時甚至是甜點烘焙……全憑學生提議,以及兩位外教自由發揮。

郜德文在這幾個學生裏身份最高,也最會拿主意,於是理所當然成了學生領袖,把其余幾人管得服服帖帖,不用外教維持紀律。

於是在一些日間和晚間,伴著暑熱和花香,商會裏不時傳出念誦英文的女聲。

不僅友商們新鮮好奇,鄰裏街坊也莫名其妙,這是幹啥呢?

得知是英文女校,不少人搖搖頭,覺得胡鬧。

這八名女學生,小的二十歲,大的已年過四旬,都已過了讀書上學的最佳年紀,文化水平最高的不過認識百來個漢字,能讀個衙門告示,提筆能寫個欠條。出身也都不高,有的一開口就是粗俗俚語,跟“書香門第”差著十萬八千裏。

就她們,聖賢之書都沒讀過,禮義廉恥一概不知,還想學洋文,念洋書,當才女?

有人思想更齷齪:女人學洋文,一定是要去伺候洋人了。這書院絕對有問題。

不過有上次沖擊商會、反遭逮捕的前車之鑒,鄰裏也不敢多管閑事,唯恐惹禍上身。且聽說學生中有洋官太太,那更不敢大聲議論,只有格外繞道走。

官府自然也懶得管——如果是士人辦學,讀四書五經,那還要象征性的考察一下資質,免得誤人子弟,影響國家收錄人才。但幾個女人湊一塊能學什麽?

如今民間也有一些婦女團體,聚在一起研習紡織刺繡、甚至女科醫學,這些都是無害的社會活動,只要不出風化案件,就不會入官府的眼。

至於學習進度……林玉嬋抽空去聽了一次課,發現沒自己想的那麽悲觀。畢竟同樣是開蒙,學字母比學漢字要容易多了。鉛筆也比毛筆容易上手。而且學生們並非被家裏人按頭催逼而來,都充分具有主觀能動性。

過兩個禮拜,大部分女生就能歪歪扭扭的描出英文單詞。作業本晾在桌子上,看得商會眾人紛紛咋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