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8章(第2/4頁)

林玉嬋最終還是迫著他吃了一口:“總得嘗嘗我的手藝嘛!”

蘇敏官只好從命。

一口入腹,他忽然神色復雜,緊接著,捂嘴回頭一吐,掌心赫然是一塊沒削皮的老姜。

林玉嬋第三次哈哈大笑。

他方才笨手笨腳榨姜汁,掉了大塊姜在牛奶裏。這姜也知道冤有頭債有主,林玉嬋吃了大半碗都沒事,卻偏偏跑到他嘴裏了!

可見蘇少爺今天跟姜撞奶就是沒緣分。

兵荒馬亂吃完一碗甜品,林玉嬋肚子早就不痛了。但她還是心安理得當病號,笑嘻嘻看著蘇敏官收拾廚房。

其實廚房自有茶房料理。但蘇敏官不願讓別人看到自己制造的這堆爛攤子,嫌丟人,只好自己動手。

他大概天生跟廚房相克,慢吞吞忙了半天,弄得碗碟亂響,還差點砸了鍋。

還不忘照顧病號:“你別來!我可以!”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廚房門口,茶房劉五站在外頭,跺腳搓手。

這都等了半個鐘頭了,您倒是讓小的進去收拾啊!

劉五心裏呐喊。

但沒辦法,蘇敏官是老板兼大哥,平日裏也會擺擺架子,作為茶房也不敢進去打擾,只能在外頭傻呆著,聽著裏頭歡聲笑語。

一邊搖頭感慨:現在的年輕人啊,也真會玩……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“義興商會”順利開張,進入了緊張的日常運轉階段。

在上海華商界,這個不大不小的新聞,被人討論了幾天,就漸漸被更多的新鮮八卦所取代。

茶貨碼頭上,買辦們翹著腳,坐在收購點的皮椅子上,照例等待茶葉商人們前來低價賣貨。

茶葉的收獲旺季已經過了,眼下茶貨屬於供小於求的狀態。幾家收購茶葉的洋行已經商議好,在長江沿岸的開埠港口集體壓價,迫使當地茶商們低價拋貨,或是將茶葉運來上海,或是賣給上海的外貿中間商,總之把大批茶葉集中到上海港,好讓他們統一殺價。

這個策略,往年一直很成功。華商們發現,就連洋行眾多、價格最靈活的上海港,茶葉也是價格低迷,通常就放棄尋尋覓覓,找個不那麽低價的日子,把茶葉賣出去完事。

可是今年,情況卻有點不一樣。

幾個小茶商指著牌子上清晰的“開盤價”,面帶不屑地說著什麽。有的還往地下吐痰。他們身後,沒有像往日一樣跟著一串力夫,也沒有一箱箱的擡來茶葉,更沒人過來簽約。

一個買辦沉不住氣,派個手下去探聽。

茶商們竊竊私語:“長江沿岸的價格都一個樣,一兩銀子不差,可能嗎?”

有人點頭:“聽說漢口茶葉公所已經決定,低於十五兩的一概不賣。娘的,茶葉有收獲季,那洋人喝茶可不分季節。他們壓出這麽個低價,玩我們呢?”

這些關於外地碼頭的商品信息,以前縱然有人零星散布,真實性也有待商榷,未必人人敢信。可是今日,幾個小茶商像說好了似的,只是面帶冷笑,議論幾句,走了。

買辦聽聞,大驚失色:“他們怎知我們其他分號的報價!”

難道是專門派人去外地考察,帶回來的消息?那成本也太高了吧?

上海港出口紅茶壓價數日,響應者寥寥,價格終於逐漸回升。

幾大洋行同時感覺詭異。洋商們在台球桌上,在牛排館裏,在晚間的俱樂部舞會中,互相表達了相似的疑惑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第二次華商集會,林玉嬋根據大家的反饋,決定每周一次,增加讀報翻譯活動。《北華捷報》上不少關於船運和商務的信息,還有世界政治經濟局勢的前沿報道,對做外貿生意的商鋪來說,都是很珍貴的情報。

洋商可以訂閱報紙,但華商很少有通識洋文的。跟洋人交流要麽雇通譯,要麽自己去夜校裏學。上海如今有幾家民間開辦的英文學校,資質良莠不齊,有些根本就是瞎教。上幾個月的課,能跟洋人寒暄兩句,認個百以內數字,就屬於優秀學員。

至於熟練閱讀英文報紙,能做到這點的華商屈指可數。

聽聞商會裏新增加了讀報項目,聞者趨之若鶩。

林玉嬋當仁不讓,趕鴨子上架,開始兼任口譯。

口譯十分費腦子,得克服本能,把心中的注意力一分為二。眼中看到的是英文的語序和用辭,口中需要即時轉換成漢語習慣的句子,很耗費精神。

好在這不是後世那種喪心病狂的同聲傳譯,不需要掐著時間翻譯。慢慢的,一句句按照報紙讀,確保聽眾們能接收到新聞的大致框架,就算完成任務。

與此同時,林玉嬋感到自己的英文能力,自從在海關任職以來,飛躍了又一個台階。

一份報紙讀完以後,友商們有時還會討論幾句,集思廣益,互相打開新的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