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1章(第2/4頁)

林玉嬋來了興趣,接過合約細細看。

居然是真的。有花押有手印,有一串見證人的簽名,有帶公章的報稅文書……

張百萬等她看完,趕緊將合約收回,珍而重之地鎖回抽屜裏。

也就是說,短短二十年,上海地價翻了近百倍。

林玉嬋忽然記起當初容閎轉讓小洋樓給她的時候,提過一句:“……占地三畝,鹹豐九年我花銀元兩千一百買下修繕,如今應該略有升值……”

她驀然心跳加速。視野裏無數“待售地皮”的公告,化作一只只白蝴蝶,撲棱棱沖進她心裏。

自己對容閎太信任了,對他那句“略有升值”,居然照單全收!

現在看來,豈止是“略有”!

林玉嬋在現代不過是個普通高中生,沒有購房剛需,對於媒體網絡上各種關於房價瘋長的討論,一直有點遲鈍。

這份遲鈍被她帶來了大清。直到今日,銷售員口中的“地價漲幅”,猶如一盆冰水,在她眼前澆出一扇新的窗戶。

小刀會起義和太平天國運動制造了巨量難民。租界裏沒有兵禍,各項生活設施先進齊備,成了人人青睞的逃難之地。

於是,上海租界人口劇增,從開埠之初的小村鎮,到如今的五十余萬人口,這些人擠在租界,都需要房子住。

洋人粗暴圈地,開發成擁擠而廉價的石庫門住房。林玉嬋不止一次驚嘆過租界內造房的速度:上個月還是空地,今天就蓋樓起屋,下個月就住滿了人。

供需不平衡,自然會體現在價格上。

那銷售員見“小寡婦”神色微動,更是滿心幹勁,圍著她轉來轉去,在她手邊堆砌各種文書和數字。

“太太,您是富貴人,手頭有余錢,放在家裏也沒用。錢莊利息寒酸,給人放貸風險高,萬一遇上個跑路的您竹籃打水一場空。不如投資地皮房產,保證高額回報!如今時代之潮厚待投機客,只要有錢買地,就有暴利。誰敢冒險,誰就發財……”

林玉嬋做出很心動的樣子,笑道:“可是租界地皮不是不許中國人買賣嗎?就算你們有門路,我也沒錢買三畝五畝的大洋樓呀。”

銷售員就等她問這個,笑得臉上開花,不住摩挲他的扳指,“當然不是您買了!洋人要建房,要集資,從洋行貸款畢竟不方便,而且數額有限,只能管中國人借。敝公司專門替洋人發售房產公司股票。賬面價值五十兩銀子一張,不過現在已經漲到了一百兩——最低一百兩銀子便可認購。每月有分紅。上個月剛剛發出的分紅高達半成——半成!……”

林玉嬋驚訝不已:“半成?百分之五?一個月百分之五?”

當初她為了和容閎合夥,向蘇敏官抵押借款,軟磨硬泡,談出一個“月息兩分”,也就是百分之二,她還覺得虧了。

現在看來,蘇老板有錢不去炒房,而是借給她救急,簡直是濟世救人的菩薩。

張百萬自豪地點頭:“半成,您沒聽錯!——當然,根據房產地段不同,投資地皮的收益也有差別。譬如外灘地價最高,利息也最高;其次是南京路,再次淮海路,但敝號會聯合其他外資房產公司,對這些不同档次的地段進行打包組合,把風險降到最低!買一百兩銀子的股票,每個月就是五兩分紅,再加上股票增值。最多一年,保您本金翻倍!您什麽都不用幹,白拿錢!您到十裏洋場隨便問,哪家做生意的鋪子不是辛辛苦苦,起早貪黑,有幾個能做出這般利潤?”

林玉嬋神色復雜,覺得膝蓋好疼。

不過,算是明白了如今上海房地產業有多瘋狂。

各大地產公司發行股票,相當於眾籌集資,借錢給洋人買地蓋房。然後,以分紅的形式,吃到地價上漲的紅利。

於是租界地價漲,華人也能分一杯羹。

而且門檻只有一百兩,基本上有點閑錢的家庭,人人都能參與。

傳統的中國人性情趨於保守,並沒有投資和理財的習慣。辛辛苦苦攢了錢,要麽換成金條地裏埋,要麽到鄉下去買田,很少有人會想到投資城市房地產。

在傳統的農耕價值觀裏,若有人膽敢把真金白銀扔到什麽洋人“股票”上去,妄圖吃那看不見摸不著的“升值”、“分紅”,那絕對是不安分過日子,要遭人排擠的。

就算是在上海這種摩登洋氣的地方,小農思維也大行其道。盡管上海租界地價漲得如坐火箭,民間卻少有人討論。林玉嬋與之共事的都是老實人,也許也注意到了什麽“房產公司”,但從沒留意過它們居然還有“眾籌炒房”的業務。

張百萬拿出股票給她看——一張印刷精美的厚羊皮紙,邊緣一圈花邊,像個小獎狀,上面中英對照,還有外國老板的手寫簽名,看起來十分專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