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1章(第3/4頁)

------------------

長長一段碼頭,原先分屬好幾家船行,此時已全被義興吃下,稍微修整了沿岸,成為一條可以通行的步道。

冷風拂面,水波映著冰涼的日光。河面上幾乎沒有船。

現在正是棉花旺季,客商們往返來去,有盈有虧,做運輸的一直有錢賺,可謂旱澇保收。

船工夥計也都出去忙了。只有兩三人正在給水道清淤,起身招呼老板,然後繼續埋頭苦幹。

林玉嬋規規矩矩和他並排而行,開口說道:“這次賺錢,有不少運氣的成分。”

她有自知之明。頭一次做大宗商品,做得連滾帶爬拖泥帶水,中途被打擊無數次,好歹沒虧本。

棉花的價格變化,完全在她的掌控之外。但凡手下人心智不堅定,多勸幾句,或是茶葉那邊利潤不穩定,沒法供她可勁燒,她也等不到棉花價格暴漲的那一天。

這次能獲利,只能算低空飛過了入門考試,順利拿到原棉交易入場券而已。

大賺三千兩、利潤翻兩倍什麽的,當情趣聽聽就成了,萬不能真的如此膨脹。

她的目標,是將博雅的原棉生產線,做成和茶葉一樣,穩定盈利的產業。

蘇敏官走過一個個船只泊位,一邊檢查掛在上面的維修手冊,一邊“嗯”一聲,一心二用接她的話:“所以你之前囤貨不賣,是純賭博了?”

他眼中似笑非笑,明顯不信。

知道她行事穩重,極少做碰運氣的事。

“嗯,也不算是。”

林玉嬋微微一笑,忽然轉換話題,懷裏摸出一疊書信。

“容先生從新加坡和錫蘭寄來的信。”她笑道,“還沒給你看。”

她興沖沖地給他念:“容先生說,他在新加坡華人社區,也發現了義興商號,表面上是賣榴蓮的。他還進去認親,被人家訛了一頓,一個榴蓮要了五英鎊……才知道,那裏的洪門早就和中國內地分道揚鑣,基本淪為當地黑幫……”

蘇敏官津津有味聽她說完,小小一個眼刀,催促:“你還沒回答我的問題。”

林玉嬋笑著展開另一封信。

“容先生在錫蘭聽說,整個印度地區都遭洪災。這是兩個月前的事。”

蘇敏官神色一動,眼神銳利,看著她的小紅嘴唇,等她繼續給他解惑。

林玉嬋:“你也知道,棉花成熟季節,最怕雨水。而印度眼下是原棉出口第一大國。收到信的時候,我就意識到,印度今年的棉花出口肯定受挫,中國棉價肯定會相應上漲。但是上海的棉價卻一路走低,必定不正常。

“所以我才有膽量一意孤行,大量囤貨。而那些洋行——尤其是英國洋行,肯定也從其他渠道得到了印度的災情。他們預計棉價會漲,所以在市場反應之前,用盡各種手段打壓華商,低價收貨。倒是差點把我嚇退了。

“尋常華商不關心世界局勢,只知哪裏價高去哪裏。而洋商在上海寧波兩地往返,哪裏價低去哪收貨。華商要麽就地賤賣,要麽追逐價格,到處亂跑,被涮得身心俱疲,白白被洋商占了便宜。

“所以,此前棉價一直低迷不振,確是有洋商在搗鬼。”

這入門考試也並非全無收獲。林玉嬋覺得,自己已經初步窺到了棉花價格橫跳之原因。

如果印度今年棉花豐收,或是棉花產量符合預期,那麽在華洋商的這個遛狗遊戲可以一直玩下去。反正洋商手中的紗廠訂單數額固定,收購數量也固定。只要每天收購合適的數量,就能按計劃吃到足夠的貨。

直到《北華捷報》也刊載了印度受災的消息,立刻引起市場劇震,部分消息不靈的洋商一時間手足無措,加緊收購,節奏亂了幾天,導致上海棉價瘋長數日,此後慢慢供給跟上,價格達到了新的平衡點。

華商之中,關注世界新聞的百中無一。人們只關心自己的棉花能賣出多少錢,至於世界上還有哪些原棉出口大國,印度又是哪道菜,普通中小商販對此一無所知。

相比之下,關注時局、穩紮穩打、目標明確的洋商洋行,在市場上擁有碾壓性的優勢。

………………

蘇敏官慢慢聽完她的分析,不覺停下腳步,船舶維修手冊捧在手裏,早就忘了檢查。

林姑娘再次讓他刮目相看。

他天資聰穎,但從不自傲。每每和人接觸,他都提醒自己,留意旁人身上可以學到什麽新東西。

這個覺悟,讓初涉商業的他突飛猛進。語言、文化、市場規律、雜七雜八的經濟學理論、見不得光的暗箱操作和潛規則……他照單全收,都知曉些。

到後來,他逐漸發現,在普通對手身上,可學的東西越來越少。

那些乏善可陳的地方行商,像一個個行走的賺錢機器,固守著多年的陳規,反復走著同一條平庸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