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2章(第2/4頁)

對有些人來說,成功的秘訣就是長壽。熬死別人,自己就是行業第一。

林玉嬋此時也沒別人可問,於是虛心求教:“那您試著按以前的標準,鑒定一下我這些樣品好不好?”

旁邊小黃姑娘欲言又止,忍了半天,怯生生提意見:“我爺爺需要休息……”

黃老頭卻沖她一吼:“待會再休息!我不累!我在給恩人做事!你走開!”

他很久沒看清過世界,走起路來有點找不到平衡,晃晃悠悠坐下來,撫摸著一床棉花樣品,把臉伸進去埋一埋,又抓一把,用手撕開,左右對折,用力扯。

興奮得好像昨天剛剛簽了一百萬的單。

林玉嬋拍拍小姑娘肩膀,讓她稍安勿躁。包裏摸出個新上市的鮮石榴,塞給她吃。

“這些,按我的標準,是一等品。”黃老頭馬上進入工作狀態,仿佛要過去幾年失明的日子一次補足,連語速都快了三分,“這些一甲,這些一乙,這些是次等,這些三等,三甲、三乙……”

“等等,”林玉嬋努力跟上他的思路,“您慢點說,為什麽……顏色這個我知道,白的肯定比黃的好。這一堆雜質少,但是纖維短……所以纖維長度和粗細有什麽標準?啊?憑感覺?”

許久以前的花衣公所,聘請資深專家進行原棉鑒定,竟然都是憑感覺……

這可不行。肯定懟不贏鄭觀應。

而且她心中閃念。這樣純憑主觀的鑒定方法,開始可能還算公平,但是時間久了,難免會滋生腐敗和內幕交易。

也許,花衣公所的沒落,並不完全是由於戰亂。

不過林玉嬋也有所準備。小包翻開,取出卡尺、小天平、筆記本。

她把黃老頭鑒定過的一堆堆棉花分類擺好,開始動手測量。

“……所以纖維長度,如果八成都在一英寸以下,肯定評不上一等……半英寸是末等……纖維強度……這個您是用手扯,不過可以拿秤砣測量……含水量?用手捏?好吧,我回去想想……”

其實中國本土棉花纖維短,不適合機械紡織。在美國內戰以前,世界棉花出口大頭在美國。林玉嬋十分確信,在大洋彼岸,工農業界對於各種原棉,肯定已經有成熟的量化品質標準。

但美棉的標準不適用於土棉。洋人也不會費心給中國土棉設計標準。那些投身洋行的華人專家們,也不會免費給她授課。

只能從零開始,用土辦法,慢慢構造屬於自己的體系。

黃老頭絮絮叨叨講了個把小時,林玉嬋覺得已經初步摸清了主流中國棉商的鑒定標準,筆記記了十幾頁。

接下來,就是自己想辦法,把這些標準量化。

到時白紙黑字的測量數據出來,一是方便她甄選貨物,二是拿到寶順洋行之後,讓鄭觀應無話可說。

長著雀斑的小黃姑娘戳戳她,遞來一個破陶碗,裏面盛滿了精心剝出的石榴籽。絳色的果肉如同紅寶石,即便盛在肮臟缺口的碗裏,也讓人垂涎欲滴。

林玉嬋驚訝。小孩子都嘴饞,她竟然一顆沒吃。

趕緊搖搖手:“給你的。”

小黃姑娘又把碗端給爺爺。黃老頭順手一抓一把,往嘴裏送。

離上一次吃水果,大概已有十幾年了。黃老頭滿目滄桑,嘆口氣,有看到林玉嬋鋪開的那一堆精密儀器,呵呵笑了。

“沒用的,小姑娘,”黃老頭雙眼復明,馬上變回了酒桌上指點江山的富商模樣,指著她說,“我和你講,有經驗的人都看手感。當年我揣著五十銀元來上海,打拼出一個大商鋪,靠的就是這份手感!你這樣的,摸個棉花還要上尺子,很外行的!恩人哎,你家裏到底是不是做棉花的!”

林玉嬋笑一笑,不打算跟老專家爭。

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。現在是蒸汽時代,第一次工業革命已近尾聲。傳統的“中庸”、“模糊”遲早被淘汰。

黃老頭舔舔手指,又抓了另一團棉花。不料手上還有石榴汁,潔白的棉鈴一下染紅小半。

黃老頭暴躁地一甩手:“沒事給我吃石榴幹什麽!沒看到我在驗貨麽!”

小孫女習慣性縮頭,細聲辯解:“我……”

嗒的一聲,林玉嬋舉卡尺,架住了黃老頭的巴掌。

黃老頭眉毛豎起,“你……”

“老人家,”林玉嬋克制情緒,冷淡地一笑,“我今日來,是想請您參與,重啟花衣公所。其中瑣事,我會派人協助。您若答應,以後就是新花衣公所第一任理事,我可以按月酌情給予補貼。您拿了這錢,再去自營生意,往來無禁忌。這裏是定金,銀元十塊,您先收著。”

亮閃閃的銀元數出來,擺在空陶碗邊上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大清傳統的行業公所,都是由商人自發牽頭組織,官府那裏通個名,只要不犯法,就可以組織活動。當然不能搞事太大——譬如,平時通一通商業行情,誰誰有矛盾了請人化解一下,逢年過節安排個聚會,請個戲班子樂一樂,這都在律法允許的範圍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