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6章(第2/4頁)

“……還白花出去許多錢,免得巡捕起疑……”

其實林玉嬋只是打傷了一個人的腿。但石鵬他們只聽到槍響,未見備細。蘇敏官也有意沒跟他們細說。

其余人的表情頓時五光十色。這樣一個弱不禁風的姑娘,會用槍,會傷人?

這些小輩還真有點意思。

李先生終於正眼看她,淡淡道:“嗯,還是女中丈夫。你受驚了。”

林玉嬋被這虛名砸得有點想笑,低下頭,掩飾自己的臉色。

道德制高點搶占成功,給自己掙來一個被正眼看的資格。

“但你方才所說什麽,清廷居然可以反思進步,那是婦人之見,小兒之語,若放在當年,這等漲敵人志氣之言論是要重罰的。敏官,你日後還是要多教教她做人做事的道理。”

李先生大概是看她年紀幼小,誤入歧途不深,破天荒地說了參會以來最長的一段話,給她上課:“朝廷說的光鮮話還少麽?靠那反復無常的富貴誘餌,誘殺分裂了我們多少兄弟?這些你們年紀小,但也得知道。如果清廷真講道理,就該退去關外,將這大好河山還給我們漢家。咱們為此鬥爭幾百年,以後還會一直鬥爭下去。小姑娘,你得閑也勸一勸敏官,年輕人有新想法,情有可原,但不能忘記我們的初心……”

“洋務運動。”林玉嬋驀地打斷這三紙無驢的嘮嘮叨叨,清明的眼神在整個會場掃了一圈,“諸位有人聽過這個名號麽?”

這四個字太陌生,眾人一時竟忘記追究她打斷前輩講話的無禮行為,紛紛茫然搖頭。

連蘇敏官也輕聲問:“這是什麽?”

意料之中。因為這四個字是歷史書裏總結出來的。當前大約還沒人這麽叫。

“口號是‘師夷長技以制夷’,從上到下,在全中國進行工業化和近……嗯、現代化的運動。”林玉嬋翻著心裏的歷史書,從容劃重點,“被列強揍得毫無還手之力,按頭簽了一串強盜條約,太後、皇帝、再守舊的大臣也開始痛定思痛,提出改革設想,以期富國強兵。設總理衙門、開同文館、開礦辦廠,購買新式軍艦——盡管這事擱淺了,但他們定會做第二次努力——在未來數十年內,在海關關稅和民間稅款的巨額支持下,不論是軍事還是民用工業,清廷都會開始快速進步……”

她有意放慢語速,選擇那些已經傳入中國,然而尚未普及的新詞匯,一口氣列了十幾樣朝廷新政,最後放輕聲音,總結道:

“……而反清民間武裝,譬如洪門天地會,和它的差距,只會越來越大。”

“當然,這些所謂‘師夷長技’,能不能有效‘制夷’尚待定論,但‘制百姓’綽綽有余。小囡想向李先生請教,要賣多少艘義興木沙船,才能抵一艘外國軍艦、一只洋炮軍團、或是一座制造炮彈的新式軍械廠呢?”

她說完,耐心等待,迎接著意料之中的死寂。

半分鐘後,是意料之中的狂風暴雨。

“小神婆又胡說八道了!朝廷要是那麽能耐,能被洋鬼子按地上打?”

“不可能!就算皇帝有這份心,那錢還不是都被狗官貪了!”

“大清想‘制夷’,洋人能答應?還賣他們軍艦?真是笑話!”

“你這是哪裏聽的謠言?哎,敏官,這姑娘什麽來歷,不會是官府臥底吧?”

林玉嬋心裏滄桑點煙,朝蘇敏官無奈微笑。

她也不是第一次劇透歷史了。完全不會像電影裏似的,引起什麽不可控制的蝴蝶效應——身在此山中的歷史參與者們,只會把她的言論當成不知天高地厚的異想天開。

蘇敏官其實也不例外。他沒有上帝視角,只是比別人多了點開放接納的心態罷了。

如果讓這些反清革命者,提出關於大清命運如何終結的一百條設想,歷史書裏的那個看似水到渠成的版本,多半會也名落孫山。

所以她也很坦然,微笑道:“就算是危言聳聽又怎樣?如果諸位在朝廷中有耳目,這些苗頭不難打聽出來。洋人辦的報紙《北華捷報》上也時而……”

李先生笑道:“我們是沒有這些條件。難道你在朝廷中就有耳目?”

“我在海關供職過,消息是直接從洋人那裏聽說的。”

林玉嬋脫口說完,看看眾人臉色,知道這份工作跟洋行買辦一樣,不是什麽值得炫耀的經歷,更像是個人生汙點。

於是她馬上接了半句:“……敏官派遣的,目的是……嗯,打入敵人內部,知己知彼……”

蘇敏官抿著嘴,藏回去一個意外的淺笑,配合著點點頭。

也許是見他在側,她心裏沒顧慮,今日格外的能收能放,都不用他幫著圓。

嘖,這姑娘真是怎麽看怎麽順眼。

而在他對側,眾反賊的心情就不那麽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