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83章 大明朝的軍改

“皇上,這個上將是啥意思?哦,末將在回師的路上是聽到朝廷準備搞什麽軍改,還要推行什麽軍銜制,但一直沒有時間做詳細的了解。”

“哈哈,滿帥,呃,不,暫時不能叫滿帥了。滿上將啊,老夫來給你解釋吧。”

“請大司馬解惑。”

“這兩年上將遠征西域的時候呢,朝廷逐次的開始了軍戶清查。目前得到的數據是,我大明現有十七省(暫不含新疆)以及海外五州,一共有新軍十個鎮,理論滿編十五萬。原有軍鎮、衛所兵四十三萬。”

“四十三萬?以前不是號稱我大明有戰兵八十萬麽?啊,哈哈哈,末將明白了,這就是吃空餉吧。嗯,大司馬恕罪,末將是個粗人,又不懂規矩打斷了您的話。”

嘿,你這家夥哪裏粗了?插科打諢倒是好手。王象乾擺擺手,表示毫不在意:“除了四十三萬通過兵部最基礎的測試算作戰兵外。經過本次清查,我大明現在還實有軍戶四百九十三萬多一些。本次軍改,最核心的一條就是,從四十三萬戰兵中,遴選十八萬出來,與原有的十個鎮新軍進行組合。除了填滿以前新軍十鎮因為陣亡、傷病導致的缺額外,再新編十個鎮。以後這二十個鎮,三十萬戰兵,就是我大明的常備陸軍。”

“嘶~”滿桂仔細想了一會:“大司馬,那剩下的二十五萬戰兵怎麽辦?他們身後的家人,也就是那幾百萬軍戶又怎麽辦?”

“分流。”朱由棟也站起身來:“朕的意思,這些人分流方向有五個,其一,沿海衛所可以擇優進入海軍,不過海軍三大艦隊現在已經基本成型,吸納不了多少。一萬人頂天了。其二,成立駐屯軍團。要從二十五萬戰兵中優中選優,組建十八個駐屯大隊。這駐屯大隊的裝備,除了沒有大炮、機槍這樣的重裝備外,其他的裝備與常備軍一樣。其三,朕準備免除所有衙門的一切差役,以後種田的農夫除了耕作、繳稅之外,不必再服徭役。以後衙門的日常差役,全部由裁下來的戰兵充任。其四,成立建築公司,以後朝廷或者地方大型的建築工程,也不再臨時征召百姓服役,而是由建築公司執行。其五,遠走海外。這個事情,台灣知府孫傳庭已經走在了前頭。哼,既然運河的漕工們對遠走海外心存抗拒,那朕就先優先安排軍戶。”

“兵部根據皇上的這四條意見作了精細測算。基本上,除了海軍能夠解決一萬余人外,駐屯軍團可以解決五到六萬人,全國各地的差役可以解決十到十二萬,建築大隊可以解決十萬以上。真要說起來,這二十五萬戰兵還不太夠。按照我大明現在普遍的一個男子做工養活四五個家人算起來,光是駐屯、差役、建築三類,就可以解決一百二十萬以上軍戶的生計問題。至於剩下的一百多萬,兵部準備分三到五年,安置到海外去。”

“哎呀,原來如此,這可就太好了。”滿桂對著朱由棟再次行禮:“皇上,據聞最近這幾年皇後、貴妃都是下到普通軍戶家去慰問過的,而且貴妃本人就是出自軍戶。想來皇上是知道我大明的普通軍戶過的都是什麽日子。如此軍改之後,這些軍戶不管走哪條路,只要肯賣力氣,都能過上比以前好得多的日子。末將身為從軍戶中一刀一槍殺出來的將領,對皇上的這份安排,極為感激!”

在朱由棟之前的大明,雖然已經出現了工商資本主義的苗頭,但總體上而言,仍然是一個純粹的農業社會。

農業社會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在於:人口是要不斷繁衍的,而土地就只有這麽多,地力也終究有限,時不時的還要遭受天災……就是正常發展下去,人均持有土地的面積都會越來越少,最終導致大家都活不下去。更不用說,在大明,土地兼並是怎麽都無法解決的痼疾了。

所以,從宣德年間開始,在大明國內太平了幾十年後,就出現了軍戶土地被軍官、地方政府侵占,軍戶日子越來越差,最後不得不大量逃亡的問題。到了正統、景泰年間,於謙大筆一揮,就從兵部的賬冊上注銷了一百萬軍戶——這些事實上都確實不存在了。

時光荏苒,大明在景泰初年打了一場北京保衛戰後,又太平了許久。人口繁衍日盛,土地兼並愈演愈烈。不光是軍戶大量逃亡,就是民戶也開始出現逃亡——土地越來越集中在了少數人的手裏。

而在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,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是極為有限的。失去土地的軍戶、民戶,又找不到新的生發,只能是要麽賣身為奴,要麽成了流民——不然為啥大內每年招宦官,都是門庭若市,各種招呼、紙條滿天飛?沒有關系的人想做宦官往往先自切三寸,養好了傷口後再去應聘:如此,大內招進去後可以馬上幹活,不用養傷,和普通人應聘比起來稍微占點優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