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7章 準備整頓鹽政(第2/2頁)

在這個過程中,唯一受損的還是老百姓:商人花了這麽多時間和心血才拿到鹽引,不把鹽價定高一點,這利潤怎麽體現?

雖說如此,但在明朝這個時期,能夠有這樣的辦法解決邊疆士兵的口糧問題,已經是很了不起的創舉了。

但是,這樣的方法自然也帶來了更多的問題。

首先是鹽稅的收取受損:商人只要有運送糧食到位的證明,就能拿到鹽引,有了鹽引就可以無償的拿到鹽——在這個過程中國家是收不到鹽稅的,也就是說,國家的現金收入減少。

其次是容易滋生腐敗:既然有了鹽引就能拿到鹽,那便是說,鹽引就是錢!而鹽引是誰來制作的呢?官員。而明朝官員的操守,呵呵呵……

老朱和朱老四在位的時候還好,大家手腳不敢放開了整,開中法總體運轉還算不錯。等到這兩位狠人去世後,明朝的宗室、官員、士紳,紛紛朝著鹽引伸手——這些家夥當然不會去把糧食辛辛苦苦的運送給駐軍再去拿鹽引,而是靠著一身的官威直接去白拿!

他們白拿了倒是爽了,但是鹽場的產量就那麽一點,你把鹽引拿了,把鹽支取走了。那些老實的平民商人,辛辛苦苦的把糧食運給駐軍,拿著鹽引去鹽場卻取不到鹽,自然也就無法獲取利潤,虧了一個血本無歸——從明代成化年間開始,當時明人的筆記裏就出現了爺爺獲得了鹽引,到了孫子一輩都無法從鹽場獲得食鹽的記載。

如此被腐敗摧毀了的開中法,自然導致了駐軍缺糧,卻又沒有商人願意運,老百姓還不得不吃高價鹽的惡劣局面。

接下來自然是私鹽泛濫,國家鹽政破滅。

從西漢起,鹽稅就是中華帝國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,南宋末年國家財政幾乎是完全依靠鹽稅來養軍對抗蒙古。而明代的鹽稅……

做這麽一個比較吧。北宋時期,國家對每斤鹽抽稅30文。明朝大約抽20文。而鹽價呢?北宋市價50文一斤,明朝市價300文一斤,比北宋高六倍。而北宋鹽價在歷史上一直以抽稅過高導致售價過高而名聲極差……

北宋時期,沒有發明圍海曬鹽法,產鹽有限,自然征稅也有限。即便如此,北宋一年的鹽稅可以達到1200萬貫以上。而大明這個時候的鹽稅是多少?幣制改革前,接近100萬兩。改革後,也只有130多萬元。

而根據曹三喜的測算,如果大明能夠像北宋時期那樣有完善的鹽政收稅制度,每年光是鹽稅,其收入就不會低於1500萬元!

這就讓現在每年都要補貼給戶部至少300萬元的朱由棟坐不住了。

再說了,作為穿越者,朱由棟還是有那麽一點理想的:大明的老百姓全民富裕實在有點難,但是身為穿越者,不能讓全國大部分百姓吃飽穿暖,那就真的太不像話了。

全國人口普查,是整治大明各種頑疾的第一步。之後是重建黃冊和魚鱗圖冊,由此讓全國的百姓都能相對公平的繳納賦稅——如此,吃飽穿暖才有可能實現。

而現在,這個鹽政,看來也是不得不整了!身為穿越者,若是讓全國百姓鹽都買不起,那可就真的辜負這個稱號了。

所以,朱由棟就問溫體仁:我要整頓鹽政,你給推薦個人才。然後老溫就推薦了畢懋康。而在聽到畢懋康這個名字後,朱由棟一拍腦袋:哎呀,這個人豈止是幹吏,也是一個軍事科技的天才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