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七十章 巡視黃河(第2/3頁)

像最初的交子,從本質上而言只是一種存款憑證,存款人把銅錢存放在交子鋪,而鋪戶把存款數額填寫在用楮紙制作的紙卷上,再交還存款人,並收取一定保管費,這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楮紙券便謂之交子。

由於鋪戶恪守信用,隨到隨取,當時的交子信譽變得非常高,而商人們也越來越認可交子作為貨幣支付,甚至都開始不再去取用銅錢,直接用交子進行支付,並且還出現了一種有統一面額和格式的交子,作為一種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場發行,可以說交子已經具備一定信用貨幣的雛形。

而到了神宗時期,交子就已經被官府所承認,熙寧初年將偽造交子等同於偽造官方文書,是一種十分嚴重的罪行,而且還設立了益州交子務,以本錢三十六萬貫為準備金,首屆發行‘官交子’一百二十六萬貫,也就是說準備金率在28%,並不算過分。

可問題就在於,對於當時的大宋朝廷而言,卻根本沒有意識到信用貨幣的信用有多麽重要,每當朝廷財政出現巨額開支需要時,就會下意識濫用公信力來無限制發行交子,甚至到了慶歷年間時期,發行交子根本沒有任何的準備金。

“界率贈造,以給陜西沿邊糴買及募兵之用,少者數十萬緡,多者或至數百萬緡,而成都乏用,用請印造,故每歲書放亦無定數。”

當紙幣信用喪失的時候,交子自然也就失去了其自身存在的價值,而大宋朝廷沒想著挽回交子的信用,而是直接草草改了一個名字繼續用來斂財,等到了元明時期,紙幣的應用化也越發廣泛,無論是元廷和明廷,都大肆印制紙幣,導致紙幣徹底失去了信譽度。

現如今人們一想起紙幣,都不可抑制的想起了過去的交子和寶鈔,以致於他們對於以土地為準備金的大楚紙幣,也會存著幾分懷疑的心理,這便是朝廷上下還沒有正式公布的原因,只有等到一切妥當,再行發行才是正理。

為了更加直觀的表現出大楚紙幣的堅挺,寧渝直接為其命名為‘土地鈔’,面額以目前銀元為標準,分為‘1元’,‘5元’,‘10元’,‘20元’,‘50元’,‘100元’等六種,這些土地鈔都可以直接用來兌換等額價值的土地或者是金銀。

當然,為了限制出現金銀被大量搶兌的情況,特別規定紙幣在兌換金銀時每天存在一定的限量,但是土地的兌換則不限量,只要拿著土地‘鈔’,就可以前往中央銀行兌換土地憑證,劃分等額土地。

根據目前的財政計劃,大楚土地鈔將會以長期建設國債的方式發行,購買者可以享受國債的長期利息,初步將會發行拾億元的建設國債,如果民間購買出現飽和,那麽剩余將會直接由內閣以土地券的形式承接國債,也就可以使得中央銀行賬面上是屬於一個持平的狀態,而土地券也能流通出去。

在第一年拾億元的建設國債發行之後,後續每年都會發行五億元,所有想要贖回者只能通過土地券的形式贖回,而國債將會持續發行十五年,總發行額度會達到八十億元的規模,可以使得大楚目前的貨幣流通盤資金得到一定的緩解。

總之,在革新十六年的這一次土地券改革意義是非常重大的,它不僅緩解了大楚國內外對貨幣的稀缺,而且巨量的資金的進入,使得目前大楚經濟將會在之後的幾年內,進入一個較低水平的溫和通脹,而對於整個經濟的發展也是非常有非常強烈的拉升作用。

根據大楚財政部的相關數據報告,等到土地券改革成功之後,大楚將會長期保持在一個較高的經濟增速點上,反饋到大楚朝廷歲入則是數倍甚至是十倍的增長,到了那個時候,以目前大楚為代表的中華帝國經濟體,將會徹底拉開同其他國家的身位。

而與此同時,大楚遠航艦隊也已經抵達了馬六甲,他們將會在馬六甲短暫修整之後,便通過孟加拉灣和印度洋,然後繞過好望角抵達南大西洋,而後沿著西非海岸一路前往北大西洋,整個航程將會持續八個月左右。

當然,這也是蘇伊士運河還沒有挖通的的結果,才不得不繞那麽遠,使得整個航程距離遠了一萬公裏。

對於這一點,寧渝暫時也沒有什麽好辦法,畢竟要率先開挖蘇伊士運河,就必須要讓影響力抵達中東和埃及,關鍵是還得擋住西方各國的反對才行——眼下來看自然是很難做到的,只能等待局勢的變化。

伴隨著炎炎的夏日到來,寧渝再一次開始了地方巡視,而這一次的巡視的目的地十分明確,他將會直接前往西北,前往那片漫天風沙的黃土地。

實際上這一次的巡視,自然不是單純的巡視民生,而是大楚一方面推動十五府的發展同時,另一方面將注意力轉向了西北,轉向了未來,那就是必須要解決黃河的問題,絕不能再讓黃河成為一條威脅到百姓生存處境的河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