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五十五章 諸華諸夏(第2/3頁)

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則從來都不止一條,粗暴而野蠻的時代裏,終究有些不一樣的東西。

“只是,文化的同化似乎又是一個更加龐大的命題,不知道陛下到底是如何做解?”而這不僅僅是崔萬采心中想要猜測的答案,也是其他大臣心中的疑惑。

寧渝深深吸了一口氣,終於說出了答案。

“六合同風,九州共貫。”

沒錯,這是繼上一次針對寧祖毅呈奏的條款,寧渝再一次在眾人面前提出了這句話。

對於寧渝而言,眼下的時代的確已經走到了拐角處,隨著工業化的繼續前進,大楚的身體開始變得強壯,營養也在源源不斷的輸送,那麽下一步就需要將這些營養轉化為身上的肌肉,否則那些營養只能變成肥肉,引來餓狼的垂涎——

那麽針對這一問題,寧渝給出的答案便是過去他一直不敢做的事情,那就是在原來教育的基礎上,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制度,將如今大楚的上萬萬百姓,變成能夠真正承擔起國家興衰的素質國民。

“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。無論對於華夏而言,還是對於大楚而言,絕不能只是一個徒具其表的國家,即便再有錢那也只會成為一個大號的廢物點心。”

寧渝在談論這個問題的時候,不由得深深嘆了一口氣,後世清廷之所以在西方列強面前不堪一擊,本質上就是因為它不敢放手武裝百姓,不敢信任漢人的緣故,而在這個時代當中,想要真正雄霸世界之巔,就必須要立足於百姓。

要知道,這個時代裏的戰爭本質上就是在於比拼人數,特別是在頂端的幾個工業化國家當中,所能擁有的武器基本上也不會差很多,特別是步槍的使用也會越發簡單化,再加上各國財政力量的發展,使得軍隊的人數開始變得越來越多,甚至到了二戰時期,那些主要的軍事強國動員人數都能達到千萬以上!

千萬級別的軍隊絕不是現在大楚的體制所能實現的,實際上寧渝簡單估算了一下,他頂多能夠在一年的時間裏,武裝出八十萬人來,而再給他三年時間,也只能攏共武裝三百萬人,而這三百萬人便是目前大楚的極限,再多的話整個國家都會崩潰掉。

簡單來說,任何玩精兵主義的國家,都會在人海攻勢的面前徹底崩潰,只有那些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武裝更多軍隊的國家,才能擁有未來。

就好比明末之時,如果大明能夠武裝出幾百萬人來,哪怕他們的戰鬥力再差,也不是寥寥幾萬八旗能輕易滅掉的。

“想要實現這一點,我大楚就必須要移風易俗,統一文字,統一語言,乃至於統一思想,而這些都需要通過教育來實現。”

寧渝臉色沉凝道:“朕以為,我大楚文字雖然已經統一,可是各地之間方言眾多,可謂是十裏不同音,即便是鄉鄰都有語言不通的現狀,因此朕以為,想要實現九州同風,就必須借助義務教育的方式,在全國乃至於整個東亞普及同一種語言。”

“同一種語言?”

大臣們很快就被這一設想給震驚住了,要知道統一文字雖然難,可是在統一語言面前就完全不值得一提了,因為前者只需要面對占據總人口不到百分之一的讀書人,而後者卻需要面對上億的民眾。

寧渝點頭示意道:“沒錯,朕以為唯有通過一種共同的語言方式,才能使得我大楚乃至於未來整個華夏帝國的子民們,可以通過同一種語言來進行溝通,才能更好的培養民族精神和國家意識,潛移默化地讓他們成為忠君愛國的素質之民。”

“即便是將來的日本,朝鮮等國,亦可普及這種語言,到時候便能以文化的同化來實現如今的目的,即六合同風,九州共貫。”

崔萬采卻輕輕搖了搖頭,緩聲道:“正音之舉並不罕見,前明之時洪武皇帝便下令制定過‘洪武正韻’,即便是到了清廷之時,康熙帝亦曾下旨正音,只可惜收效甚微。”

實際上,無論是寧渝還是在座的大臣們都不知道,在原本歷史上的雍正八年,雍正皇帝便幹了一件堪稱破天荒的事情,就是他親自下令推廣‘官話’,還專門設立了一所專門用來培訓‘官話’的學校——正音書院。

原因也很簡單,不光是寧皇帝深受各地方言不同的苦惱,就連雍正也深深亦以為然,並下令讓所有的讀書人學習官話,“舉人、生員、鞏監、童生,不諳官話者不準送試。”“福建、廣東兩省督撫,轉飭所屬府州縣有司及教官,遍為傳示,多方訓導,務使語言明白,使人通曉,不得仍前習為鄉音。”

為了普及“官話”,福建各地就先後“奉文設立”了名為“正音”的書館和書院110所,平均每個縣都有一所,而廣東更是在每個城鄉鄉都設立社學“培訓官音”,可以說力度還是非常大的,然而結果卻不太理想,因為種種原因,這一政策到最後也不了了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