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零八章 三宣六慰(第2/3頁)

“是,陛下萬歲,大楚萬歲!”

……

六月初一,位於雲南緬甸交界的騰越府、永昌府和順寧府方向同時響起了隆隆的火炮聲,特別是位於騰越府邊境的鐵壁關,更是成為了戰火爆發的關鍵地帶。

早在復漢軍進軍雲南之後,緬甸就曾經嘗試性的對鐵壁關發起進攻,結果被當地駐守的清軍擊退,後來在復漢軍接管了鐵壁關關防之後,緬甸土司亦曾對此地發起了進攻,結果在關城下無功而返,反倒還丟失了不少性命。

作為征緬大都督的程銘,他為了更好的統轄前線戰事,便直接將指揮部放在了宛頂,而寧鐵山就來到了鐵壁關,下轄兩個師,其目標就是在三天內攻占緬甸新街,盡量消滅位於新街的三萬土司兵。

原本六月的天氣就酷熱無比,而緬甸相對更加潮濕悶熱,蚊蟲滋生良多,因此寧鐵山等一眾高層將佐抵達鐵壁關的時候,他們的身上都已經塗抹了防蚊的藥草,軍衣上面也塗抹了一些奇奇怪怪的花紋。

“啟稟參謀長,咱們這一次進軍已經找到了熟悉本地地理環境的向導一百人,將會分散到各營當中去,至少保證每個單獨的營有兩名以上的向導,他們也基本能通漢話,然後我軍當初每個連的醫務兵在培訓的時候,也學過一些當地的緬甸話。”

參謀楊應元在一旁低聲稟告,他原本就是雲南本地的土司出身,因此對當地也有頗高的人望,像找一些向導這種事情,對於他來說再簡單不過了。

實際上,在復漢軍平定雲南土司勢力之後,並沒有選擇一味的強硬政策,在堅持推行改土歸流以來,也將其中一些願意合作的土司家族,引入到雲南地方政府以及復漢軍正規軍當中,以此加快融合,取得了不小的成果,其中像楊應元這種土司參謀並不算少見。

寧鐵山微微一笑,拍了拍楊應元的肩膀,輕聲道:“楊參謀辦事,我肯定是放心的,後面的很多事情也需要楊參謀多多操勞,如今到了鐵壁關,就請楊參謀給我們這些人簡單介紹一下吧。”

眾人聞言頓時哈哈大笑,他們當中或許有了解鐵壁關的人,可是更多的人確實不清楚這道關隘的重要性,對於戰事自然會有些不利。

楊應元輕聲道:“鐵壁關是騰越八關之一,也是控扼緬甸東犯的關鍵要道。前明時,緬甸曾經多次派兵進犯德宏,萬歷二十一年更是率領號稱三十萬大軍,戰象百頭,攻滅了蠻莫土司,後來為雲南巡撫陳用賓抵禦,而後陳老大人為了防止緬甸再犯,便在盈江、隴川、瑞麗三地設置八處關卡,即神戶關、萬仞關、巨石關、銅壁關上四關,鐵壁關、虎踞關、漢馬關、天馬關下四關。”

“斷屬夷挑釁之路,絕緬人私兵之端,樹天地自然之險,省芻粟轉運之勞,斯亦封疆之永利也。”

寧鐵山很顯然對騰越八關也有頗多了解,感嘆道:“只可惜此等做法,卻未免多少有些局限自身,若是長期以往,還有多少人記得‘三宣六慰’?”

三宣六慰,原本才是明朝對西南地區和中南半島實行的管轄機構,也是土司制度的外延,像雲南各地都廣設土司,而大古刺等處的土酋“乞設官統理”,因此明廷“以大古刺、底馬撒二處地廣,各設宣慰司”,設置了大古剌宣慰司,同年底設置了底兀剌宣慰司、底馬撒宣慰司,算是早期的宣慰司實踐。

等到了正統十一年的時候,明廷針對西南邊疆重新進行了調整,算是正式設置了“三宣六慰”,其中三宣指南甸宣撫司、幹崖宣撫司、隴川宣撫司,而六慰指車裏宣慰司、緬甸宣慰司、木邦宣慰司、八百大甸宣慰司、孟養宣慰司、老撾宣慰司,基本囊括了大半個中南半島。

然而好景不長,等到明朝國力衰落之後,對三宣六慰的控制力度自然大大降低,而原本中南半島就十分混亂,其中撣族統治的阿瓦王國同孟族統治的白古王國,在三宣六慰制度之前,就已經接連打了四十年。

在這個過程中,大量的難民紛紛移居他國,其中像以緬族為主的東籲獲得了最大的好處,由於遠離戰區,未遭戰爭破壞,成為緬族逃避戰爭和災荒的避難所,因而人口不斷增多,國力也不斷增強。

後來東籲崛起之後,通過一連串的操作,將當時的白古王國攻滅,基本統一了緬甸的中部和南部,而明朝後期對於緬甸的興起,很難采取一些有效措施,以至於當時的東籲國王莽瑞體都率領緬甸軍打到了雲南的騰沖、施甸、風慶地區,對永昌府都造成了很大的威脅,逼得明廷不得不從內地調重兵,設置姚關、騰永兩個大營。

而後莽應龍繼位,通過種種手段,消滅了阿瓦王朝,征服各撣邦,完成了緬甸的第二次統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