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五十章 北伐前夕(第3/3頁)

從寧渝目前的年紀來看,考慮這些問題似乎有些早,但是他也不得不早做打算,繼承人問題的出現,本質上還是目前的承嗣問題上出現了難以解決的制度性問題,簡單來說,當皇帝需要繼承人的時候,是需要向繼承人讓渡一部分屬於皇帝的權威,也就是所謂的半君。

通常到了這個階段,皇帝與太子之間本質上就屬於一定程度上的競爭關系,如果太子表現得過於出色,則皇帝內心會感覺到忌憚,比如衛太子劉據;如果太子表現得太過於平庸,那麽就會面臨其他皇子無休止的進攻,比如李承乾和胤礽。

寧渝心裏明白,眼下的他其實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,並不是說選擇新式的教育方式就能改變——這需要改變權力的結構問題,只要太子在權威上足夠高,那麽他作為皇帝也會產生忌憚的心理,畢竟太子的下一步可就是皇帝了。

除此之外,還有二人對於路線的爭執問題,意思很簡單,蕭規曹隨之所以是一種美德,原因就是能夠做到的人很少,哪怕是父子二人之間,對於事物的看法都有可能會是截然不同的兩面,而新皇帝在繼位之後,常常為了表現自己的能力,也都會表達一些與老皇帝不同的看法。

寧渝心裏明白,這是一個死結,至少在這個年代,他還沒有更好的辦法去掌控。

當然,寧渝眼下還有另一個選擇,那就是加大對皇子的教育,促使他們對於世界的認知,越發靠近皇帝本人,這樣即便是太子登基,他也會不由自主地按照著老皇帝的步驟走下去,而這便是成功率更高的一條辦法。

“看來新式教育不僅要在大學當中展開,還必須要創建一所南京小學才行……不光是朕的子女要讀,那些勛貴大臣家的子女也需要就讀。”

黑夜中,寧渝思緒萬千,有些事情他還要再想想,只是想的多了,卻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深深的睡眠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