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四十四章 士紳的本質(第2/3頁)

其中原因並不在於財富的多寡,實際上寧渝從來都不會擔心自己旗下的商人有多少銀元,但是對士紳占據的土地的數量卻格外警覺,因為士紳通過土地,可以控制大量的人口,當這些人口不屬於朝廷的管轄範圍時,那麽將會是非常危險的問題。

在寧楚起家之前,寧家便是這樣的典型士紳宗族,當時的寧家通過寧忠源的權力,加上寧家自身的資源和關系,在漢陽府幾乎構建了一個屬於自己勢力的環境,不僅僅控制了大量的土地,還控制了在這些土地上的人口,甚至成為後來寧家造反的根本。

而這樣的環境並不算少見,任何一個規模大的士紳宗族,他們的宗族所在地,通常就是他們的勢力範圍,在這個範圍裏,朝廷的作用會受到壓制,甚至不能發揮出什麽作用,因此任何到漢陽為官者,都需要尋求寧家的幫助。

如今等到寧渝自己當上了皇帝,自然對士紳便懷著十分忌憚的心理,先後通過的各條法案以及政策,都是針對削弱士紳力量去的,所以說在這個階段,寧楚同士紳之間的矛盾就已經公開化了。

只不過由於雍正上位以來,為了貫徹他的新政,居然主動破壞了同漢人士紳的關系,因此士紳也沒有辦法繼續靠近清廷,可以說選擇了觀望的姿態。

在這種觀望的姿態下,寧楚接連拿下了南方其他諸省,羽翼徹底豐厚起來,因此寧渝才決心對士紳集團直接開戰,避免問題繼續拖延到將來一統,否則牽涉的範圍也將會更加廣泛,與此同時,也是在分化士紳集團的力量。

而且對於寧渝而言,眼下解決士紳問題還有一個好處,那就是大大增加財稅的潛力,因為通過這麽一次改革之後,到時候土地的兼問題會得到緩解,也能締造出一大批的自耕農和小地主,而他們便是最好的納稅人。

當然,問題也是有的,首先可以預想到的便是北方士紳可能會開始向著清廷靠攏,他們不會眼睜睜看著寧楚一統全國,然後將他們的土地剝奪——這是早已經可以想到的,因此寧渝並不會過多在意。

真正讓寧渝比較在意的是另一點,那就是基層統治的問題,由於士紳控制土地以及人口,因此他們本身也是朝廷的在縣以下的實際合夥人,眼下寧渝通過土地面積梯度征稅法案,剝奪了這些人的過多土地,也是剝奪了他們實際上在基層的統治地位。

沒有了這些人,寧楚就只能依靠官僚體系,而這一點也是寧渝所十分重視的部分。

“次輔,本次科舉一共有多少人通過了秀才試?”

這一次新式科舉是由次輔崔萬采連同教育部,制定的相關考試內容,以及連同各省教育廳考試院共同完成,雖然出現了這麽大的風波,可好在總體上是基本完成了目標。

崔萬采站了出來,低聲道:“回稟皇上,此次科舉由於放開了報名限制,因此報考人數足足有四萬六千余人,通過考試者多達四千兩百二十七人,其中成績優異者一千二百余人,將參與組織部組織為期六個月的政務培訓班,通過培訓班者即進行授官。至於其余人,將會直接參加各省舉辦的短期政務培訓班,完成後直接授官,並報組織部審核。”

寧渝點了點頭,四萬六千多人報考說明了一個問題,那就是很多人還是對新學是感興趣的,而四千多人通過則是一個放水的結果——實際上在考試之前,就已經劃定了這麽多的名額,原因很簡單,眼下的寧楚缺乏官員。

所謂的缺乏官員,並不是指缺乏正印官,而是指的是基層辦事員,由於之前寧楚將官與吏都劃入了正式相關編制當中,因此眼下並不存在所謂的高低,只以品級來進行劃分。

因此,將來等到這四千多人通過了政務培訓班,他們都將會被分配到基層,從一個不入流的吏員開始幹起,等經過一定的年限或者說是擁有一定的功勞,才能被提拔到有品級的官員,也就是最基礎的從九品下。

至於像過去一旦考中進士,就能授予高品級官職的歷史,已經是徹底一去不復返了,眼下大家都得從最基層幹起,從最普通的蘿蔔坑開始爬起。

首輔寧忠景卻是有幾分擔憂,他倒不是為了這些人才擔憂,而是為朝廷的財政支出擔憂,“陛下,盡管咱們眼下的財政收入已經得到大幅度的增長,可是咱們的支出就更是爆炸性增長啊……倘若以後出現這等冗官之舉,怕是會徹底造成財政收支失衡。”

這話的意思,其實還是在說寧楚眼下給出的名額太多了,過去科舉試那都是三年一次,偶爾加個恩科,如今卻是一年一次,過去科舉每年都只有兩三百考上,如今卻是幾千人考上,想一想就覺得頭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