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零一章 馬種改良計劃(第3/3頁)

後來到了明治維新初期,法國曾經贈送給日本一些阿拉伯馬,而當時的明治朝廷還在以本土的小型馬作為軍用馬,實在是難以堪用,因此便痛下決心改良本地馬種。

這一改良就是十年,當然在這十年的過程中,日本馬的改良工作也很到位,在冊軍馬的平均體高達到了135~138厘米,而後為了近一步提高軍馬素質,日本政府於當年成立了近代化的馬匹育種機構——三田育種場,並開始實施為期三十年的第一期馬種改良計劃。

該計劃從西歐各國學習先進畜牧技術,從世界各國引入類型各異的良種馬,對日本馬進行全面改良,以致於到了甲午戰爭之前,日本軍馬的平均體高已提高到142厘米,平均體重也達到了329千克,基本完全超越了中國的主流軍馬。

可是即便如此,在後來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華,日本的軍馬與西歐各國的軍馬依然存在明顯的劣勢,在身高上仍然差了接近20厘米,在體重上差了近70千克,以致於引起了各方面的嘲笑。

然而到了1906年時,日本的第一期馬種改良計劃結束,便設立了馬政局,隨即開啟了第二期馬種改良計劃,依然持續三十年,而這一次也大量引入了歐洲的優良馬種,使得改良後的軍馬在身高方面上升到了160厘米,體重更是得到了明顯的提升。

因此,對於這動不動就為期幾十年的馬種改良,寧渝打心裏是有些擔心的,若是真要花那麽久的時間,他還怎麽等到軍馬改良?只能先用目前的蒙古馬湊合湊合了。

“陛下,我計劃在中國花十年左右,便可完成蒙古馬與阿拉伯馬雜交的改良計劃。”約翰一本正經地說道,他當然不會想到寧渝還能聯想到日本的馬種改良。

實際上,這一點就完全是寧渝產生的誤會,日本馬之所以花那麽久的時間完成馬種改良,一方面是原來的底子太差,不得不花更久的時間來補課,另一方面則是日本政府由於經費限制,根本拿不出那麽多的錢來進行馬種改良,因此自然耗時頗久。

可是中國畢竟不一樣,一方面原本的蒙古馬根子都還在,二來是寧楚在經費方面要大方許多,因此通過大批量的馬種來培育,是完全可以縮短這個馬種改良時間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