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零一章 馬種改良計劃(第2/3頁)

盡管在靖難之後,明京師遷都至北京,也在北京設置了太仆寺,可是在滁州的南京太仆寺也一直保留了下來,一直到明亡為止。

在一群大臣當中,有幾個人是金發碧眼的西洋人,正是恩斯特先前從歐洲各國請回來的養馬專家以及相關的騎兵軍官,他們也穿著寧楚的紅色官服,只是看上去有些不倫不類的。

“約翰,朕聽說你這次從英國帶來了十幾匹阿拉伯馬的馬種?”

寧渝望了幾眼遠方的馬群,卻並沒有發現阿拉伯馬的身影,大部分馬都還是蒙古馬,便有些好奇。

一名眼睛頗大的西洋人聽到翻譯將皇帝的話翻譯出來後,便向前走了兩步,恭敬道:“大皇帝陛下,我確實為帝國帶來了十二匹阿拉伯種馬,這些馬將會作為馬種來培育適合帝國的戰馬。”

聽到約翰說的培育馬種時,寧渝的心裏不由得一動,實際上馬種改良這件事並不是西方人率先開始的,中國目前的馬種也都是經過了漫長的改良時期。

早在漢朝的時候,為了應對草原匈奴的威脅,漢朝不惜花費巨大的代價去改良自己的馬種,其中征大宛的目的之一,就是為了獲取大宛的汗血馬馬種,後來從大宛得到了三千匹汗血馬,對後來的軍馬育種造成了很大的影響。

由於歷朝歷代都極為重視馬政,因此改良之舉也沒有停下來過過,唐宋時期也屢有改進馬種的舉動,甚至在宋朝還將官養改為民養,實行王安石的“保馬法”,但是這些辦法並沒有很高的改變當時的馬種。

一直到了元代時,由於蒙古入主中原,卻是使得養馬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,當時的元廷的牧地,從東邊的耽羅,到北邊的火裏禿麻,乃至於西邊的甘肅雲南,都建立了大量的馬場,甚至連朱元璋後來的騎兵,都是選用的元廷馬場的馬匹,而蒙古馬也基本成為了明清時的主要戰馬來源。

不過除了蒙古馬以外,還有兩種戰馬馬種,分別是哈薩克馬和後來通過哈薩克馬培育出來的伊犁馬,不過這兩種馬種都是來源於新疆,相對數量較少,因此目前的主流戰馬還是蒙古馬。

“約翰,朕將你放在了滁州馬場,你對於帝國目前的戰馬,有多少了解?”寧渝也不是直接一拍腦袋的主,還是想多聽聽相關專家的意見再做決定。

約翰淡淡地望了一眼那些馬場上的蒙古馬,低聲道:“陛下,若是您不說,我都以為那些馬都用來拉貨的驢子。”

翻譯聽到了這句話時,頓時臉色一變,都不知道應不應該翻譯,卻是引起旁邊大臣們的好奇。

寧渝對英語還是懂一些的,自然明白這個面前西人的意思,輕聲道:“約翰,你認為這些蒙古馬都不適用於作為戰馬而存在嗎?”

“陛下,蒙古馬是一種十分古老的馬種,它有很多優點,比如身軀粗壯,四肢堅實有力,體質粗糙結實,生命力頑強,在蒙古草原上會有很出色的表現——可是對於您的帝國來說,想要擁有一支強大的重騎兵團,就不能選擇蒙古馬,因為它太矮了。”

約翰一臉認真地說道,他根本無意於去指責蒙古馬什麽,只是他明白光靠蒙古馬,根本無法訓練出一支合格的重騎兵出來。

寧渝一直想要的胸甲騎兵,其實就是歐洲最典型、最普遍的重騎兵,他們穿表面拋光的鋼制胸甲,頭戴黃銅裝飾的鋼盔,光是胸甲的重量就多達7-8千克,而重騎兵的戰馬要求體壯高大,對速度和機敏性要求不高,但是一定要有沖擊力。

而蒙古馬的身高通常只有120~142厘米,體重在267.7~372千克之間,這種身高體重的戰馬,自然不太符合約翰的需求。

“陛下,現在歐洲各國所使用的軍馬,都是經過了不間斷的培育出來的,像英國的純血馬、德國的漢諾威馬,還有法國的塞拉·法蘭西馬,這些戰馬在身高和體重方面,都要遠遠高於蒙古馬。”

約翰一邊說著,一邊解釋道:“像這些培育出來的戰馬,在身高上通常都有150厘米到160厘米之間,且體重也遠遠高於目前的蒙古馬,因此我們也需要利用阿拉伯馬,結合蒙古馬來改良出適合帝國的馬種。”

“約翰,朕明白你的意思了。”

寧渝不由得輕輕嘆口氣,實際上這個問題不是只有他遇到過,歷史上的日本也曾遇到過,並在明治維新後掀起過一次馬種改良的運動,可是那次的馬種改良,卻經歷了幾十年不間斷的培育時間。

早在明治維新之前,日本的馬種通常是來自於蒙古馬和日本本土的一些種馬,像禦崎馬、木曾馬、野間馬、北海道和種馬、對州馬、與那國馬、宮古馬等小型馬,由於日本本身條件限制,再加上馬政上的不作為,因此一直到明治維新前,日本馬的身高都在100厘米以下,簡直比驢還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