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二十五章 厘定制度(第3/3頁)

這並非是寧渝給官員們進行協商的東西,而是已經做好的決定,除了接受以外,沒有任何其他的商量余地。在這方面,寧渝甚至表現得比之前要強硬許多,因為這種地方與中央的權力劃分,明顯是無法做到公平的兩端的。

當然對於大臣們而言,他們已經習慣了寧渝的種種改變,因此也不會有任何驚訝之色。只是當新的內閣制度問世之後,卻是讓人有些提不起勁來,相對於明朝時總攬全局的內閣而言,這寧楚的內閣在權力上幾乎小太多了。

反倒是新的行政院卻成為了制度的中心,在這一點上寧渝的目的還是很鮮明的,那就是行政院作為權力更大的機構,因此不能掌握在一個人或者幾個人手中,每次的內閣聯席會議上,都需要有所有的部長參與。

對於改頭換面的六部,文臣們不知道是喜還是悲,往好了說這以後當官的坑位越來越多了,可是這官的含金量無疑是下降了,權力也小了許多。

寧渝給大臣們人手發了一本新的手冊,上面關於各部門的職責,都已經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像原來的科舉被劃到了教育部,像選官任官歸到了組織部,至於原來的通政司現在變成了行政院辦公司,還有原先的三司倒是升格了,可是也只跟內閣和皇帝對接了……

李紱的臉上閃過一絲憂慮,在他原先看來,這政務架構變來變去無非就是換個名頭,實際的東西都是換湯不換藥,可是眼下看來,權力都分解到了各部門上面,內閣反倒變得有些無用,而皇帝通過直接各部,完全可以將用人和財權都捏在自己的手心裏,至於原先還能限制皇帝的六部給事中,則消失得無影無蹤……

“啟稟皇上,如今內廷已經不再幹預外廷之事,這批紅之權該歸於何處?”李紱的這個問題一下子就吸引了許多人,嚴格來說明制時太監也沒有批紅之權,但是後來事物太多,皇帝實在忙不過來,這部分的權力就落在了宦官的頭上,眼下沒了宦官,這部分權力自然會引起重視。

“行政院各部所議之事,皆呈遞內閣,召開內閣部長聯席會議批準是否同意,朕只負責稽查追溯,不再負責尋常政事。各省奏折涉及相關部門之事,會同呈奏內閣。”

寧渝臉上露出幾分笑意,接著說道:“凡涉及都察院以及大理寺之事,直接呈遞給朕,樞密院之事,亦由朕親自處理。”

這一番態度就很明顯了,對於這些最為繁雜龐大的尋常政務,皇帝只負責時候追溯,到時候是誰的責任就是誰的責任。可是這督查和執法,還有軍事大權,都被皇帝親自握在了手中,用這些東西來當鞭子,驅趕著行政院和內閣往前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