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(第2/3頁)

寧渝的意思很簡單,你們不是想蓄奴嗎?可以啊,交錢吧,十個人以內就按照五倍的人頭稅來算,有錢你就養。想養更多的奴婢?不好意思,十倍起算,到了快五十人規模了,瞬間百倍起算,每年一交,不愁你不破產。

更關鍵的是,這一舉措還把目前的復漢軍的軍功者給排除在外,這樣的話也能進一步收攏這些人的心,以保證政策的順利實施,可以說寧渝的這些想法看似激進,可是每一步都剛好走到了底線上面,既能保證實施效果,也不會影響到自己的威信和統治。

“大都督此策,卻是奠定了將來我大國之基。”

李紱卻是對寧渝作揖行禮,內心嘆服至極。

……

京師,養心殿東暖閣。

雍正望著眼前的一大摞折子,臉上透著幾分不正常的紅,眼下的雍正繼位已經有四個多月了,也做了許多事情,可是這麽短的時間裏,想要觸及到更多的東西,卻已經是力所未及。

所幸西北戰事一切順利,再加上戶部的清欠也都順順當當,這才讓雍正緩下來一口氣,可是還沒等他多開心幾天,復漢軍在江南的神速進展,卻是在他的心口狠狠踹上了一腳,幾乎讓雍正為之痛不欲生。

失去了江南和湖廣的大清,如今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缺銀子,而是缺糧食——在此時的雍正面前,正擺放著各地呈上來的折子,那就是今年過冬的糧食不夠了,甚至連直隸巡撫李維鈞都呈遞了折子,言稱如果再沒有糧食過來,京師的糧價將難以維持。

可問題是沒了江南和湖廣之後,雍正也變不出更多的糧食來,特別是江寧一線目前都被復漢軍占據,漕運為之一阻,最直觀的惡果也就發生了,那就是原本應該送到京師的四百萬石漕糧,沒有了!

在如今的大清,產糧地主要是集中在南方,兼顧北方山東一省,因此每年朝廷會向江蘇、浙江、江西、安徽、湖南、湖北、河南、山東八省征收漕糧,額定征收漕糧在四百萬石左右,主要是為京師裏的王公百官和京師的八旗駐防兵丁提供食量。

而各省的漕糧征兌截至限期為每年十一月,其中漕船起運日期,會根據各省路程遠近而定,因此江南往往在八九月份就已經開始征收漕糧,最遲到九月中旬就會開船運糧,而且南方六省的漕糧有運過淮安的時間期限,稱為“過淮之限”。

可是隨著南方的逐漸丟失,也就意味著清廷每年的四百萬石漕糧,基本是指望不得了。除了河南一部、安徽北部和山東省能夠解運一些漕糧入京以外,其他地方的漕糧基本是被復漢軍給占有了。

屋漏偏逢連夜雨,就在漕糧沒有著落的時候,河南和安徽許多流民開始向著北方進發,他們當中有很多人是為了躲避兵災,便也不管不顧朝著京城進發,一路上雖然餓殍無數,可是也就上百萬的災民,渡過了黃河。

一想到這麽多的災民馬上就要抵達京師,雍正就感覺自己的腦瓜子生疼,他從懷裏掏出了一個小瓷瓶,從裏面倒出了一枚紅褐色的藥丸,只有黃豆大小,然後就著茶水一口吞了下去,說起來也奇怪,吃了這顆丹藥之後,他的頭疼卻也好上了許多。

“得虧了這些丹藥,否則這麽多的頭疼之事,朕如何能礙得過去?”

雍正不由得發出一聲悲嘆,他既信佛也信道,當初還是皇子的時候,卻是對煉丹頗有興趣,當然了當時也有一層目的,那就是故意給康熙看,讓康熙以為他不圖謀皇位。不過後來裝著裝著,對於丹道也頗有一些研究,到目前還養了許多道士。

他如今服用的丹藥喚作“既濟丹”,便是這些道士們的手筆,服之身體通泰,精力充沛,因此雍正每天都會磕上那麽兩顆,以此調養自己的狀態。

思來想去,雍正都以為這糧食一事只能通過地方去解決,便給自己的心腹大臣們寫了諭旨,令鄂爾泰、田文鏡這兩個地方上的官員,在河南、山東等地征募糧食,然後遞解回京,一解京師燃眉之急。此外他還給了諭旨,把李衛從雲南調往了安徽,擔任都轉鹽運使司運使。

諭旨寫下,墨跡還未幹,雍正卻又派人將“既濟丹”給心腹們送去了一批,還親切囑托:“列位臣工著實辛苦,需要好好保證身體,特別是田老愛卿,雖然你年近七十,朕還是希望你能夠老年得子。丹藥這個東西特別好,朕吃過了都覺得好。”

打完廣告了,雍正感覺自己的頭疼好了許多,便召見了張廷玉、隆科多還有大學士徐元夢等大臣上殿。

等到君臣禮畢之後,雍正當下便有些迫不及待道:“你們都可曾知道,如今楚逆在江南大肆汙蔑我大清開國立功的漢臣,甚至行開墳掘墓之事,實在是多有逆行,朕不忍聽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