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二十六章 瘋狂的刺激(第2/3頁)

無論是事先囤積、炒作物價,還是購買或者是甩賣受戰爭影響的資產,期貨市場和股市都會提前出現預兆。

但凡是任何地方的動靜大了,那都是破綻,自然會引起英國人的警惕。

究竟是如何操作,才能在不留下任何疏漏的情況下,完成了一次歐陸各國之間的串聯,成為了全世界共同關注的問題。

……

外界的猜疑,自然不會有答案。因為根本就沒有答案,自始至終都沒有提前勾搭串聯這一回事。

“中立運動”雖然是荷蘭人率先喊出來的,可是將這項運動推向高潮的卻是維也納政府。

如果沒有維也納政府的示意,比利時、撒丁、盧卡……這些豆丁小國,憑什麽敢參與進去?

莫說是外界了,就連很多當事人,接到示意之後都很懵逼。

盡管不知道老大的葫蘆裏賣得是什麽藥,但是吩咐的事情,還是要完成的。

理由都是現成的,無論是為了國家利益,還是為了個人政治利益大家都有充分的理由反戰。

親奧派變成反戰派,自然引起了英國人的注意,甚至某些家夥還將消息捅給了英國人。

英國政府的視線確實吸引了過來,怎奈他們實在是看不懂。維也納政府類似的操作,也不是第一次發生了。

幾十年的舊案,到了現在都還有沒有分析出來動機的,甚至有人懷疑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動機,完全是維也納政府腦子突然進水了。

這個解釋最為合理,因為各國政府都有腦子進水的時候。英國政府本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,每隔幾屆都會有奇葩政府出現,盡搞一些讓人看不懂的迷之操作。

維也納政府為中立運動推波助瀾,落在英國官僚眼中,這就是國內反對派在搞事情,企圖阻止這場戰爭。

這是親身經歷,每次不列顛想要對外發起戰爭的時候,都有一堆反戰派搞事情,區別只是在於折騰出來的動靜大小。

英國人可以不重視,但作為當事人的歐洲各國政府卻不能不重視。親身參與了“中立運動”,大家才深刻認識到這玩意兒有多不靠譜。

甭管大家口號喊得有多響,一旦涉及到了具體事物,馬上就壞事了。

說好的締結“中立同盟”,共同承擔來自兩大霸主的壓力,結果到了最後時刻願意領頭的國家都找不到。

原本大家寄予厚望的俄羅斯帝國,結果沙皇政府表示:“我們有《俄奧同盟》。中立同盟中大部分的條款,都和俄奧同盟的內容相抵觸,不能參與締約。”

如果這還不能讓大家清醒的話,那麽接下來各國的表現,那就真讓人絕望了。

在繼俄羅斯帝國之後,有資格組織大家締結“中立同盟”的就是西班牙了。

可惜西班牙政府同樣也是滑頭,搬出了古老中的《奧西港口協定》。

具體內容沒有對外公開,讓大家參考菲律賓戰爭中維也納政府的表現,反正發起中立運動可以,甚至還能幫忙提供開會場地,但是主導締結盟約不行。

有份量的大國,都因為自身有條約,無法組織締約,那麽就只能小國上了。

本著試一試的想法,大家又推出了荷蘭。雖然自身實力不濟,但是作為中立運動的發起者,由他們組織也說得過去。

很遺憾,荷蘭政府同樣不傻。西班牙和俄國兩個大國都不願意當出頭鳥,他們這個小國,有什麽資格帶這個頭?

真以為帶頭大哥好當,這玩意兒可是要拉仇恨的,事後肯定要遭到神聖羅馬帝國的報復。

就如同十八路諸侯討董,袁紹成為了盟主,牛逼哄哄的袁家就先被拿出來祭了旗。

意識到了中立不靠譜,那就只能下場站隊了。反正都是要站隊,為什麽不把自己賣出一個好價錢?

現在談條件沒有意義,承諾再多也是空頭支票,最終能不能兌現,能夠兌現多少還是要看維也納政府。

根據反法戰爭的經驗,大家都明白維也納政府分贓規矩。總結起來就是:貢獻多得多拿,先站隊的多拿。

當然,站隊歸站隊,大家還是要考慮英國人的反應。皇家還是很牛逼的,沒有人敢保證這次一定能夠將不列顛拉下馬。

在這種背景下,第一個站隊的肯定是最遭記恨的,未來肯定要承受最猛烈的報復。

縱使有神聖羅馬帝國兜著,也不是每一個國家都有能力承受反噬。

好在,皮厚耐操的俄國人不怕英國人報復,沙皇政府率先跳出來站隊,幫大家解決了這個煩惱。

第一個各國不敢搶,第二就是大家一起搶。各國既是偶然,也是必然的站隊,無意中又造就了一個世界未解之謎。

解釋是不可能解釋的,被誤會就誤會好了。讓英國人就在郁悶中跌落,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