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一十六章 英奧戰爭??(第2/3頁)

對推動這一切的坎貝爾政府,大家自然沒有好感。直接表現就是:輿論猛批,仿佛坎貝爾政府就是毀滅不列顛的罪人。

反對黨也趁機在議會發起了彈劾,若不是國王愛德華七世親自力挺,加上競爭對手不想這個時候上去收拾爛攤子,沒有進一步咄咄逼人,估摸著唐寧街現在已經換了主人。

挨罵也就罷了,只要是認真做事的政府,就沒有不挨罵的。只要成功了,罵名也是可以洗白的。

看坎貝爾首相現在那副欲要吃人的樣子,就知道事情進展肯定不順利。

在有心人的推動下,整合工業產能被民間視作政府勾結財團,意圖吞並大家的產業壟斷市場。

一時間那是抗議聲絡繹不絕,遊行示威人群的驚天口號,一時間響徹英倫三島,中小資本家用實際行動向他們說——“不”。

不光是下面的人抵制,就連財團也缺乏興致。“壟斷市場”聽起來很美妙,真要是操作起來就會發現,很多行業都不能這麽玩兒。

門檻低是一方面,關鍵是為了社會穩定,坎貝爾政府要求大家不裁員、不得哄擡物價。

本質上來說,壟斷的核心優勢就在於優化企業結構、降低生產成本、以及自助掌握定價權,現在這兩點都沒有了,那還玩兒什麽?

尤其是對金融財團來說,這更是一場災難。賺慣了快錢,大家可沒有興趣老老實實的幹實業。

作為“二八定律”中的百分之二,金融家們正在為掌控全世界百分之一百二的財富而努力,對坎貝爾政府的計劃,大家自然是“敬謝不敏”。

上上下下都反對,計劃自然推廣不下去了。努力了幾個月,坎貝爾首相無奈的發現自己就收獲了一個寂寞。

即便是政府已經實施了關稅壁壘,可國內萎靡不振的工業,還是沒有太大起色。

國際競爭激烈只是一方面,最重要的還是不列顛走上了原時空高利貸帝國的老路。國內越來越多的財團喜歡上了金融業,願意老老實實幹實業的人越來越少。

英國政府本身就不怎麽強勢,政策導向能夠影響國內經濟,但是沒有一槌定音的能力。

缺乏資本注入的夕陽產業,即便是有政府扶持,發展的同樣不順利。

只能說坎貝爾太急了,如果慢一點,等待之前制定的經濟政策發酵,讓外界看到投資實業同樣獲利頗豐,自然就會有人加入。

顯然,坎貝爾等不起,不列顛同樣也等不起。風起雲湧的國際局勢,告訴他們必須要“快”。

工業部長亨利·伯克斯:“民間的反對聲越來越大,社會各界都在反對政府插手經濟市場。

想要在短時間內整合國內工業,現在已經不可能了,工業部準備調整計劃,啟動備用方案。”

一頭紮進去不回頭的政客,始終只是少數,大多數政客還是更喜歡“隨機應變”。

眼瞅著計劃失敗,作為具體執行人的工業部,自然要想辦法善後了。

聽到“啟動備用方案”,坎貝爾的臉色更難看了。沒有辦法,說得好聽是“備用方案”,難聽點兒就是拿國家利益安撫資本界,以換取大家在接下來的配合。

當然,這個“配合”肯定是建立在政府放棄整合工業計劃的前提之下。

內務大臣阿澤維多沒好氣的說道:“失敗就失敗了,既然大家都不關心大局,我們又何必要做這個惡人呢!”

這是真心話,對國家了解的越深,阿澤維多就越感到絕望。

在神聖羅馬帝國強勢崛起後,牛逼哄哄的大英帝國,就也只剩下了外表的光鮮亮麗。

自由貿易成就大英帝國的輝煌,自由貿易也將大英帝國帶入了不歸路。

在自由貿易體系下,英國資本馳騁於全世界,賺得那是盆滿缽滿。

即便是神羅的經濟體量更大,但是資本市場還是英國人更用話語權。神羅資本用工商業制品賺錢利潤,而英國資本則靠收割韭菜謀取暴利。

別看在國際貿易中,不列顛長年貿易逆差,可是英國資本賺取的利潤,卻絲毫不比神羅少,甚至還要更多一些。

某種意義上來說,這才是以往幾屆政府,哪怕是明知道貿易逆差在不斷擴大,也沒有退出自由貿易體系的核心原因。

直到坎貝爾時代,國內工商業界的怨氣已經積累到了頂點,矛盾實在是壓不下去了,不得不壯士斷腕。

這一斷,大家才發現不列顛的脆弱。新興科技領域全面落後也就罷了,關鍵是就連傳統的優勢產業,現在也出現了產能不足。

在外面受了一肚子氣的阿澤維多,現在已經無法壓制自己的怨氣,都忍不住要破罐子破摔了。

財政大臣阿斯奎斯:“冷靜一點阿澤維多爵士,不列顛已經到了最危機的時刻,我們不能再讓怒氣影響理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