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一十六章 英奧戰爭??

餿主意也是主意,甭管性價比有多低,只要關鍵時刻能夠救命,沙皇政府就只能接著。

原時空1904年底,西伯利亞鐵路已經通車,雖然無法正常運營,可平均下來每天好歹也能發上幾火車皮。

別小看這不起眼的幾火車皮,在關鍵時刻,這些物資甚至能夠決定戰爭的勝負。

缺口總是要補上的,寄希望於走私貿易,沙皇政府實際上也是病急亂投醫。

歐陸戰爭結束後,各國空軍默契的選擇了淘汰飛艇,除了少量運輸飛艇外,天空基本上都被飛機搶占了。

俄羅斯帝國同樣也有飛艇部隊,只不過因為性價比的緣故,規模一直非常小。

日俄戰爭爆發後,沒有把飛艇部隊調往遠東,一方面是因為性價比,另一方面則是軍方高層知道自家的飛艇部隊已經廢了。

沒有辦法,飛艇的使用壽命是有限的,十幾二十年不更換裝備,日常訓練都不敢輕易升空。

莫說是完成作戰任務,怎麽運到遠東都是一個問題,反正俄軍裝備的老掉牙飛艇自己是飛不到目的地的。

相比之下,神羅的飛艇部隊就不一樣了。盡管退出了戰鬥序列,但是後勤部隊還保留完整的編制。

不同於俄國官僚的應付,神羅的軍隊只要有編制,武器裝備臨近退役時間就必須更換。

雖然飛艇退出戰場,打擊了生產商們的積極性,但是被砍掉生產線的只是戰鬥飛艇,運輸飛艇仍然頑強的生存了下來。

不光軍隊在使用,民間同樣在使用。如果不是因為性價比跟不上,飛艇就要和火車、輪船、汽車並列成為第四大主流交通工具了。

神羅這樣的發達國家都嫌成本高,其它發展中國家就更不用說了。就算是想買,兜裏的錢也不允許。

在這種背景下,軍方的退役後的飛艇就尷尬了。外銷沒市場,內銷被嫌棄。

資本家雖然貪婪,但同樣也要考慮風險。軍隊裝備的飛艇性能確實好,可後勤維護要求也高。

畢竟是在天上飛的,但凡是出點兒問題,都有可能艇毀人亡。

現在甩賣給俄國人,就沒有這麽多麻煩了。交接之後,立即投放前線,連後期服務都省了。

要是在飛行中發生了意外,那一定日本人幹的;不然就是機組人員沒按要求進行操作,絕對和飛艇本身沒有絲毫幹系。

從積極推銷的態度上就可以看出來,維也納政府高層的保密工作,還是做得非常出色。連自己人都不知道,政府已經做好了迎接沙皇政府債務違約的心裏準備。

不提前做準備不行,誰讓俄國人有前科呢,並且還不只是一次債務違約,屬於典型的慣犯。

明面上來看,俄國人現在仍然是勝券在握。即便是後勤出現了問題,外界還是普遍看好俄國人。

對即將開通的西伯利亞鐵路,不光是沙皇政府信心十足,外界同樣對這條鐵路充滿了信心。

按照“專家們的說法”,西伯利亞鐵路通車後,每年可以運輸一千五百萬噸貨物,縱使是一百萬俄軍在前線作戰,都能夠輕松滿足後勤所需。

數字是怎麽計算出來的,弗朗茨不知道,反正他不認為俄國人能夠做到。

莫說是西伯利亞鐵路,就算是從莫斯科到聖彼得堡的鐵路,如果砍掉一條單線運營,也完成不了這個理論目標。

並非是鐵路承載不了,更不是火車速度太慢,真正的問題還是在於惡劣天氣和組織能力。

原時空二戰末期,蘇聯政府就創下來月運輸量145萬噸的最高記錄。

不過也就那麽一個月,因為氣候的緣故,西伯利亞鐵路的年運輸量還是沒能突破一千萬噸。

時間提前了四十年,運載力還要在蘇聯的基礎上提升百分之五十,除非給沙皇政府開掛,否則根本就沒得玩。

考慮時代差異,莫說是挑戰極限運載力,只要能夠完成其中的十分之一,俄軍就能把日本人按在地上錘。

很遺憾,每月運輸14.5萬噸物資,同樣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。

至少在西伯利亞鐵路周邊配套、管理體系完善前,不具備任何可行性。

既然外界普遍看好俄國人能贏,自然不會認為沙皇政府會破產了。只要贏得了戰爭,損失完全可以轉嫁出去。

即便是日本很窮,但只要用心搜刮,總是能夠榨出油來的。

實在是不行,還可以拿勞工沖抵。不同於好吃懶做的……日本勞工同樣是優質勞動力。

……

就在俄奧兩國為前線俄軍後勤想辦法的時候,倫敦的局勢也緊張了起來,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火藥味。

整合工業產能,本身就是一種出力不討好的活。對資本家來說,大局遠沒有賺錢更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