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七章 敵友難分(第2/3頁)

外交大臣韋森貝格點了點頭:“確切的說,俄國人只是有退出的跡象,也有可能是沙皇政府打出的幌子。

昨天下午,亞歷山大三世召見了英國駐俄公使,就不列顛的糧食自足計劃進行了商議,最後以不歡而散告終。

今天上午,俄國外交部就向不列顛發出了照會,警告倫敦政府不要玩火,指責英國人的糧食自足計劃嚴重破壞了自由貿易體系。

如果英國人不放棄糧食自足計劃,那麽俄羅斯帝國將對不列顛實施貿易制裁。”

破壞自由貿易體系,大概可能有吧,反正這要看站在誰得立場上了。

理論上來說,只要英國人沒有提高關稅,靠行政治手段打壓競爭對手,而是采取公平競爭的方式,實現糧食自足計劃,那就是附和自由貿易精神的。

當然,抨擊英國政府出資搞農業,幹涉了市場正常發展,有違“自由”原則,也說得過去。

畢竟不列顛可是標榜著“絕對自由”的,自己說出來的話,就要負責任。

只不過這個問題上,也就俄國人可以說說,奧地利更沒有發言權。

從頭到尾,弗朗茨都沒有就這個問題發過聲。不是沒有看出來,問題是奧地利做得更過分。

不就是國有農場,那玩意兒奧地利還少麽?真以為上一次農業危機中,奧地利糧食產能迅速降低,就是民眾主動削減了糧食種植面積?

太天真了!

上千萬農民,在政府號召下最多也就十分之一的人,削減了部分產能,剩下的還是該怎麽幹,繼續怎麽幹。

不是聽不聽話的問題,關鍵是不種糧食,讓他們種什麽?

經濟作物說起來簡單,可那也是需要技術的。不是撒了種子,就一定有收獲。

糧食價格最多也就下跌,賣不掉還可以自己留著吃,或者喂牲口。

經濟作物,一旦判斷失誤賣不掉,那就只能爛地裏了。

政府的鼓勵、推廣,也就在城市周邊地區推廣一下蔬菜種植,偏遠山區根本就顧忌不到。

不是想不想的問題,關鍵奧地利是市場經濟,不是計劃經濟,政府也不知道市場上每一種經濟作物的需求量。

與其將決定權交給官僚,搞得天怒人怨,弗朗茨寧願讓民眾繼續種植糧食算了。

大不了調節產能的問題,交給國有農場來幹。實在是不知道該種啥,大不了讓土地多休耕幾年。

思索了一會兒功夫後,弗朗茨問道:“英國人妥協的幾率有多高?”

好不容易才把英國人忽悠到懸崖邊,就差臨門一腳把他們踹下去了,弗朗茨可不想英國人又被拉了回來。

別的不知道,只要英國人啟動糧食自足計劃,就要開啟長年累月的虧損模式,比法國人虧得都要慘。

受自由貿易體系限制,進口各國的糧食,不列顛都必須要一視同仁,並且還要延續現在近乎於零的低關稅。

這就意味著不列顛,不可能扶持一個小弟當糧倉,把奧地利農產品擠出市場。

在殖民地開辟農場,看似對英國人來說沒有難度,實際上成本卻低不了。

首先就是人口,澳大利亞、新西蘭、加拿大等地區,都是典型的地廣人稀。

就算是機械農業,那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。至少在興修水利工程、改善道路交通之前,對勞動力需求量低不了。

從國內招聘勞工,光人工成本就足以令英國政府肉疼,攤銷到糧食生產成本上,那絕對是天價。

沒有壁壘,這種糧食是種得越多就賠得越多。估計賠上幾年後,英國民眾就會意識到種植糧食沒有“錢途”。

等反對黨上台後,就會腰斬掉這種賠錢戰略,留下一堆爛尾工程,以證明上一屆政府的無能。

當然印度人口多,並且土地肥沃,非常適合農業生產;問題是印度人太多了一點,在這裏發展農業,喂飽當地人都是一個問題。

估計不等支援國內,生產出來的糧食就吃光了。優先滿足國內也不是不行,關鍵是肚子餓極了,人家也是要造反的。

前面種植棉花,都引發了一次大起義,現在還多了俄奧兩個新搬來的鄰居,這個時候英國政府絕對不敢胡亂折騰。

沉思了片刻功夫後,韋森貝格緩緩的回答道:“一半對一半吧!

俄國市場雖然看起來很大,實際上的購買力卻非常有限。這有限的市場,還被我們占據了近七成,英國人分到的只是一些殘羹冷炙。

就算是喪失了俄國市場,英國人的對外出口貿易總額,最多也就下跌一兩個百分點,這點兒波動英國人還承受得住。

但是英國政府並不熱衷糧食自足計劃,格萊斯頓將選擇權交給了議會,內閣連立場都沒有表明,就足以說明這一點。”